怀念你,七一路的梧桐树

标签:
情感图片文化历史 |
烈日酷暑,行走于亭亭如盖的法桐树下,如穿越清凉隧道;抬头仰视,枝叶摇曳,光影斑驳;放眼望去,行人、车辆穿行于浓荫之间;一街两行如仪仗队般的法桐,使城市的绿意多了一些别样的风情。
可惜的是,这样的情景早已成为人们对七一路的记忆,从此不再相见,空留一腔怀念。
法国梧桐树又叫悬铃木,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鸠摩罗什树。它是一种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有着行道树之王的称号。
其实,法国梧桐原产欧洲,17世纪的时候,经过几次杂交并在欧洲广泛栽培后,法国人把它带到了上海,栽植在上海的霞飞路。于是,人们人云亦云,称之为法国梧桐。
七一路的行道树都是法桐,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的。记得在原许昌军分区的门口,有两棵很大的法桐树,树干的胸径有双臂合抱那么粗,而树冠更是遮天蔽日。夏天,枝叶繁茂的法桐树绿荫成片,树冠首尾相接,遮挡住了整个道路,为人们遮阳蔽日,行人在路上行走不用戴阳帽就能享受到夏日的阴凉。不过,法桐也有其不少的缺点:春天发出的新芽带有黄色的绒毛,微风一吹便随风乱飞,飞进眼中或粘在皮肤上,容易引起刺痒,还易刺激人的肺和胃,让人十分难受。秋天结出的毛毛球干裂后,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其绒毛也四处乱飞,污染空气,让人难以忍受。
记得十年前的时候,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曾就七一路梧桐树的砍树风波采写过一篇新闻报道,从中折射许昌的绿化变革发展。
1995年10月,市政府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七一路行道树更新的问题,并委托园林绿化处进行民意调查。基于此,市园林绿化处就是否更新七一路行道树的问题,向七一路附近居民发放出200份民意调查问卷,收回200份。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居民支持更新,16%的居民不支持,4%的居民表示无所谓。
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砍树风波”。

此后,许昌通过一次次的绿化变革,加大了对城区绿化的力度。
时过境迁,多年后的今天,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会怀念起七一路上的两排伟岸的梧桐树。
那时的梧桐树,高大的树冠,细密的枝叶,灰白色的树干,像两队列兵守卫在道路的两旁。
春天,一抹抹鹅黄的嫩芽在枝头悄悄绽放,不像那些开在春天的花朵那样高傲和喧闹,只是静静地,悄悄地用自己的绿色告诉人们,春天已悄悄来到。
夏天,一张张形似鹅掌、巨大的叶子随风摇曳,仿佛要手牵着手,连接成为巨型绿伞,为夏日奔波的人们遮挡住火辣的太阳。
秋天,萧瑟的秋风,零落了大多树木的叶子,然而它们似乎是对母体的眷恋又或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舍,依旧不远离去,只是在秋风的催促下,染黄了一片又一片的叶子,挂在枝头。知道冬天的风,无情地吹来,它们才不得不卸下辎重,去迎接人生中最为惨烈的时刻,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虽然如此,满地的黄叶,仿佛为大地铺下了一张金色的地毯,浪漫的人走在上面沙沙作响,为年轻人的奏出悦耳的乐章。
由此,我又仿佛看到了那些身穿橘黄的环卫服的老人,虽然已经是颐养之年,却仍然穿梭在人流车流之中,为城市的美丽默默奉献着。
悠悠岁月,见证了多少来来去去的故事,长久的期盼,或许是那一抹留存在心底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