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国||刘备为何没有在河南许昌留下遗址遗迹?

标签:
历史情感图片文化 |
曹操,世之枭雄也!
1800多年前,在许昌雄踞了25年的霸主曹操,虽然当时军阀混战,英雄四起,但在曹操的眼中,只有一位人物才是被曹操看得起的英雄人物,那就是刘备。若不然,曹操也不会青梅煮酒时发出:“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感慨。
刘备,河北涿州人,自由卖草鞋出身的他胸怀大志,曾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黄巾军起义的镇压行动。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形影不离,患难与共。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孙,从而获得了皇室后裔的贵族称谓。
公元198年,吕布攻打沛城,刘备单身逃走的途中遇到曹操,遂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将吕布打败。随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昌,曹操表奏汉献帝刘协,封刘备为左将军。在许昌的期间,刘备与汉献帝刘协攀上皇亲,被尊称为刘皇叔。
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刘备期初未敢加入,整日在宅邸内锄地种菜,韬光养晦。有所察觉的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话音刚落,天空乌云滚滚,一声炸雷响彻,刘备连忙将筷子扔到地上,装作害怕的样子躲过一劫。心知曹操难容自己后,遂与董承等人同谋。后逢曹操派兵攻打袁术,刘备遂请缨出战,袁术途中病死,刘备则带着曹操的兵马进军下邳,后据守小沛。此后,衣带诏东窗事发,曹操派兵攻打刘备,被关羽张飞等人击败。至此,刘备与曹操反目成仇,拉开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大幕。
按下三国时期的大小战役不表,咱单说一下当年的历史对许昌的影响。
1800多年后,当年的金戈铁马和烽火狼烟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众多的三国古迹在许昌大地上星罗棋布。它们或为古遗址,或为古墓葬,或为古建筑,或身处闹市,成了市民休闲游乐的场所;或远在田野山间,在岁月风蚀中诉说那段曾经的辉煌。
三国文化是许昌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三国古迹则是这种精神的直接载体。许昌人精心保护三国古迹,使其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实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存。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绝不是空谈。就拿文化古迹来说,许昌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不可移动文物381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5处,其中著名的三国古遗迹遗址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
说起许昌的三国遗迹,首先要说的是汉魏故城,此城在而今的建安区张潘镇的古城村。相传为曹操所筑,今存遗址。据考证,当时的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的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和丞相府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操和汉献帝等均在此居住。与汉献帝刘协有关的还有一个愍帝陵。
与曹操有关的遗迹遗址有丞相府、射鹿台、毓秀台、望田台、藏兵洞等数量众多。曹操在许昌雄踞25年,文治武功,礼遇人才,开疆拓土,为魏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与其属下文臣武将在许昌留下大量的遗迹遗址,实是情理之中。
话说过来,如果你让许昌人为外地游客介绍许昌的文化景点时,我想很多人首先说的就是春秋楼和灞陵桥了。而这两处遗迹,都与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羽有关。纵观《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或者是《三国志》的记载,关羽与许昌的产生瓜葛的有两次,一次就是公元198年随着刘备到许昌居住,直至刘备协兵逃离许昌。另一次就是公元200年曹操东征时,关羽兵败下邳,与曹操立下“土山三约”后暂降曹操,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来到了许昌。曹操封他为偏将军,并赐他一小院居住。关羽则将一宅分两院,内院让两位嫂子居住,前院自己在里面夜读春秋。也就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忠义之地。
另一出灞陵桥则是关羽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后,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时,曹操送到灞陵桥赠送锦袍,关羽灞陵挑袍的发生地。
而今,无论春秋楼还是灞陵桥的关帝庙内,均塑有关羽的金身塑像,日夜香火不断。特别是灞陵桥旁的关帝庙内,曹操的塑像业已在里挺立了百余年。关帝庙内敬奉有曹操像,这在全国当属少见。
在建安区张潘古城西北部,有一处遗迹叫做张公祠或者张公庙。相传,当年刘备兄弟三人来许昌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为张公祠或者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庙中供奉中刘关张,庙前三姓柏,象征着桃园三兄弟。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张飞与许昌的联系,大概也就是跟随刘备来许昌的那一年的事情了。此后,好像并没有张飞再次来到许昌的记载,而许昌人依然为其见庙、塑像,树碑立传,日夜供奉,流芳千古。
不知道众位看官发现问题了没有,在众多的三国历史遗迹遗址中,以刘备为名的实属难见,更无刘备庙,皇叔祠等等遗迹。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庙: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合通国之欢心,建百世不迁之庙貌。”
堂堂一代枭雄,汉献帝的刘皇叔,蜀国的开过君主刘备,为何这么不受三国风云之地——许昌人的待见?以至于其百年之后,连一座像样的庙宇都在许昌无处立足,更谈不上享受人间供奉的香火了。
其实,纵观许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在那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混战年代,还是发展经济为纲要的现代,许昌人所敬奉的均是励志、向上、向善、正义的人物形象。也正因此,与《三国演义》中“抑曹尊刘”的皇权思想观念不同,许昌的老百姓在心中对曹操的谋略和才智是高度认可的。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很有本事,敢做敢当,文武双全,具有大智谋大智慧的英雄人物,在当时无人可比。从曹操在许昌文治武功和许下屯田的历史就不难看出,当时的许昌百姓可谓安居乐业,市井兴隆。
而对刘备而言,许昌的百姓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流传于民间的许多说法就不难看出一二:如果谁没有能力了,爱哭了,大家就会说:“啥本事,就会哭,哭得跟刘备似的。”
谁家的孩子不争气,人们又会拿刘备的儿子刘婵作比:“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连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也都是充满了讽刺色彩,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等。就连歇后语中也是充斥着讽刺的意味,如“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等。
相反,许昌人对关羽的忠义和张飞的忠勇确实尊崇有加,这也与世界华人的观点相一致。在许昌的关帝庙和张公祠香火都很旺盛,从2000年开始,许昌开始举办了关公文化节,并成立关公文化协会等。
终上所述,许昌人自古就是崇德向善的,是坚持正义的,是爱憎分明的,是嫉恶如仇的。无论是人物崇拜还是文化传承,许昌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
由此来说,刘备,不受许昌人的待见,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许言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