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拔尖——高智商还是病态?
(2011-07-24 14:04: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亲子育儿 |
李晓驷
每年围绕高考都为媒体提供了众多的新闻题材。而今年关于高考的新闻最抢眼的可能要数《湖南考生高考首日坠亡官方否认因被拒入场》。其实作为一个精神卫生工作者,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分出很多的精力应各方面的要求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的工作。而在这年复一年的艰难的工作中,我不禁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成绩拔尖,究竟是高智商还是病态?
提出这样的问题,估计会有很多人感到不能接受,但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深究。
首先我要说,成绩拔尖的人,肯定智商不低。低智商的人不可能获得拔尖的成绩,毕竟学习成绩拔尖至少需要有相当强的学习知识能力,而学习知识的能力是构成智商的重要成分。其实,在当今的环境下,只要跟上初中教学进度的人,他的智商就不低,何况成绩拔尖者?
但成绩拔尖并不等同于高智商,因为智商不仅体现在学习知识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应用知识的能力上。成绩拔尖的人虽然肯定具相当强的学习知识能力,但未必就有很强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必须承认,成绩拔尖或高学历的人相对容易获得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考试成绩佼佼者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不尽人意,而一些考试成绩平平和学历不高的人反而会创下骄人的工作佳绩。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但凡成功者,都是具有很强的应用知识能力的人,而且高智商的核心,并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想想看,和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知要比古人多多少,但我们是否能说,现在的小学生比古人的智商高许多?
说明成绩拔尖与高智商不能完全划等号还不是我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我要强调的是:成绩拔尖其实还可能是某些人的病态表现。
我发现,来我这里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尽管他们的困惑或者说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但也往往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校期间成绩都非常优秀,并且在肯定自己成绩曾经非常优秀的同时,也总对自己目前的成绩不满,并对未来能否保持成绩拔尖充满了担忧。
如果与来访者进一步深入探讨,还会发现,这些来访者的童年都曾有或主观上有不被重视的经历,(典型的如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父母常为生活争吵。)他们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且常常受到父母或其他抚养着或监护人的责骂,由此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是家庭的累赘,是“多余的”。他们相当自卑,甚至有被家人尤其是被父母的“抛弃”的恐惧。而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学习成绩优秀成为改变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正是自己学习成绩获得老师的好感,频频受到久违的赞扬。也正是由于自己的优异成绩,才得到了家人的另眼相看,甚者被家人视为未来光宗耀祖的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加发奋学习,并将获取高分视为生命中压倒一切的任务。而这种学习的态度和实际的付出,又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和如何拿高分的技巧,并使他们不断处于成绩拔尖的状态。
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学习动力是建立在严重自卑和被抛弃恐惧的基础上的,而且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的,是自己不能清晰地意识到的。由于成绩是他们获得尊重,证明自己还有价值的主要标志,因此,他们在享受成绩拔尖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然对是否能够维持成绩拔尖充满恐惧,并为能够继续保持成绩拔尖不惜牺牲一切。
问题在于,这种成绩的拔尖并非总是可以维持。在小学很容易做到,初中也不难,但在高中的重点班则明显成为问题,而到了大学,继续保持拔尖的概率更低。此时,焦虑、恐惧就会随之而来。如果尽管通过更多的付出仍不能维持成绩拔尖;或者因自己实在是厌倦了、疲惫了、松懈了,或者不再适应新的考试规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丧失了,就有可能重新回到被指责、被歧视甚至被抛弃的状态。
高考是检验成绩重要关口,潜意识中的恐惧会使他们担心不能通过高考的检验,也会驱使他们以各种理由回避高考,或以各种理由来为成绩不佳找借口,如突然身体不适、严重失眠、意外受伤、准考证丢失、跑错考场、睡过了头、看错题目、弄错答卷等等、等等,有些干脆直接出现心理症状,甚至跳楼自杀。从这个角度出发,围绕高考总有演绎不尽的新闻题材。
如果谁能通过更多的付出(也不排除他的智商确实高人一筹)而依然维持成绩拔尖,那么他就成为幸运儿,顺利进入下一个未知的人生阶段,并开始面对新一轮的残酷竞争,如硕士、博士、博士后……并且如果足够幸运,或者智商确实足够高,就继续维持着“自信的”和“健康的”外表;但是,尽管在表面上,他们是受尊重的、健康的,但在内心的深处,或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在潜意识中,他们的自卑、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并未消失。为维持自尊和获得他人赞赏,他们必须无休止的追求成绩,如不停地参加各种培训,以求处于竞争的优势状态。因此,这种对成绩拔尖的追求其实是病态的,是潜意识中神经症性的冲突的结果。
这种神经症性的冲突,必然导致他们盼望考试又恐惧考试,也决定了他们只能短暂享受成绩拔尖或获得成功的快乐,而很快又陷于莫名的焦虑和不安之中。同时,为了获得拔尖的成绩,他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与他人的关系视为“竞争关系”,由此继发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的心理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成绩拔尖可能是病态的表现,只是针对部分人而言,是针对那些成绩一贯拔尖,但却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甚至自己都为自己如此计较成绩而苦恼的人而言。就像“成绩拔尖与高智商不能完全划等号”一样,成绩拔尖与病态也不能完全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