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亲子育儿 |
标签:
慈心创伤治疗 |
标签:
心理分离 |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
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已遭遇过了第一个无比痛苦的分离———离开了妈妈无比舒服的子宫,从狭窄的阴道里被挤到这个世界上,冰冷的风、嘈杂的声音,还有刚刚体验的痛苦,让他放声痛哭。 -
但婴儿一开始仍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饿了,妈妈会给他吃的,冷了,妈妈会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尽职的妈妈无比敏感,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么,妈妈就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什么。但很快,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个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过程还要痛苦。幼儿们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妈妈,于是不断地哇哇大哭。 -
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接受妈妈会离开自己,去工作、去学习、去……这些事实。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们担心自己被抛弃。
接下来,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幼儿园小班开学时,第一次彻底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
再接下来,还有小学、初中、
标签:
咨询师自体客体 |
分类: 精神分析 |
标签:
关系情感心理 |
分类: 人际关系 |
自我界限标志着自我的完整和成熟。如果您已经足够的自我了解,自知,有爱,会是有自我界限的人。这样,人际关系的,直接而简单,如秋阳创巴仁波切言:'你是什么人,就做什么事。你不把自己缩小成婴儿,也不要别人跳到你的膝上求抱。你在世间和生活中,只做真实的你。你本身若能如此,外在的情况自会如实呈现。你就能直接正确的与之沟通,不会沉溺于任何一种胡扯,或一种情绪上,哲学上
标签:
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师 |
分类: 心理文集 |
作者:Arlene Kramer
Richards
我们开始来到一段美妙体验的终点。对我来说,这种训练是我一生的奇遇。我非常珍视这种对我几乎是全新的文化的学习。我开始深切地关注我的其他老师、关注那些非常谨慎地举办我们的项目的优秀主办方、关注这个项目中的学员、关注我所认识的那些患者、甚至关注到那些从来没有见过但通过你们的案例呈现中我以一种亲密的方式认识的人。这段我们共同经历的亲密而温暖的体验,感动了我,改变了我,重新配置了我的大脑模式,扩大了我的思维。你们的问题,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一个对我自身影响开启理解他人之门的视角。对于这一切,我感谢你们。当我们来到这个心理治疗计划的终点,我在思考我在这里学会了什么。从你们和你们的病人身上。我学到,并重新学到谦卑的重要性,对未知的容忍度、承认自己不知道,并要让它被别人看见。对未知的容忍通向学习的自由。当我在研究生院的时候以一种重要的方式学到这一点。我一个研究项目的老板是一个有趣的看着圆圆的总是提问题的小男人。我们曾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开过许多的会议。他们中有些人是非常有名望
标签:
亲子杂谈 |
分类: 心理文集 |
来自网络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多么好的话,它诠释了生命是自由,是独立,爱与生命一样,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然后才会实至名归。
标签:
健康心灵杂谈 |
分类: 读书 |
标签:
情感亲密杂谈 |
分类: 情感关系 |
节选自《重遇未知的自己》:
'会痛的不是爱”这句话是知见心理学创始人恰克老师说的。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为什么爱中就一定有痛?如果用“会痛的不是爱”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人世间会有多少爱出局呢?西班牙文中的“我爱你”,实际上就是“我需要你”的意思。我们会去爱,是因为我们都有需求,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