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dLiangxiu
AdLiangxiu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05
  • 关注人气: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精神分析——镜子阶段(修正)

(2011-03-30 15:50:15)
标签:

转载

分类: 心理文集

    此文是根据之前试述拉康镜像理论的一个修正,这种修正基于对于拉康理论更深入的了解。然而仍然属于试述的阶段,在此阶段,我想本人还没有能力完整地,有说服力地讨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但是对于前文,此文可以说应该算是一种补充和拓展。

   首先,依然从自我这个角度展开。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尽可能地详述了自我在镜像阶段的生成。然而作为修正的是,这里所谓的自我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属于“原始认同”的,因此这个自我是个原始自我,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我。而概念上接近我所理解的克莱因理论中的自体表象,也就是说这种自我是自恋性质的。主体对此的认同过程是侵凌性的,他是被主体在镜中捕获的自我。这个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他者,他在菲勒斯阶段被标识为成为菲勒斯的主体。

   其次,之前的讨论中没有提到想象界的问题,而不提这个问题也就无从解释镜子阶段。这是需要补充的,在镜子阶段之前。主体对于自我和他者没有边界区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个的功能片段,而自身也是由片段组成。在镜子阶段中,主体在一定的位置,捕获镜子中的自我虚像,并将他视为自我。他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自我,也是一个完整的躯体,并在母子二元关系中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自我的“原始认同”过程不应该理解成主体将镜像内化到内心世界中去,因为拉康理论中的“认同”概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而内心世界这个概念也显得太过粗糙。这里的认同,也就是拉康一直提到的具有侵凌性。这就表现在主体将外在的镜像当作自我,并把镜子空间转换成想象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母亲作为二元关系的一个部分也加入到了想象界,但她是功能上的母亲,在后来的菲勒斯阶段,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中成为一个能指。

   这种二元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幼儿标识出自我之后,还有一个过程,也就是镜子阶段的第二过程。就是欲望成为母亲的菲勒斯。这个欲望的来源就是菲勒斯能指对幼儿主体的异化,于是需要通过要求表达出来就成为了这样一个欲望,同时幼儿的主体也分裂成了陈述的主体和言说的主体,也就是自我和无意识主体。同样地,这也就是语言的“原始压抑”过程。

   对于主体,在想象界,主体以缺席表示,这里可能难以理解。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不保证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主体对于镜像的捕获,使得镜像成为了自我,而镜子空间扩展开来的想象界中,主体又不在其中,只有一个指代着主体的镜像自我。这个自我代替了主体的位置,主体于是在这里缺席,但是空缺出来的位置却表明他确实存在。事实上,主体是神秘而不能思考,也不能言说的。这是因为一旦主体被言说,或者被思考,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客体,变成了一个宾格。他可以思考,可以言说,但不能被思考,被言说。他永远处于主格的位置,因此在想象界内主体以缺席存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主体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而自我指代主体,但因其不在场的性质,这种指代其实也是断裂的,因为他根本不在想象界中。

   至此,我已经完成了拉康镜子阶段的一点基本讨论。我不知道我读懂了多少,又误读了多少。欢迎各位给予指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