艨艟巨舰一毛轻 吴和鸣
(2010-08-27 23:14: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文集 |
1.
“面对难题时,不妨从中设计出有趣的情节构想。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沉浸在有趣的构思中而忽略对那些棘手问题的处理。”
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轻松的,幽默的,……心理治疗就该如此啊。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埃瑞克森的治疗故事就是“艨艟巨舰一毛轻”的写照。
我在Jeffrey K. Zeig所著《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师》中找到答案,他强大的魔力来自自我训练——
多年以来,在替病人作精神检查之后,艾瑞克森都会写下假设性的病人社交史,也就是推测出病人社交史可能的样貌。紧接着,他会拿从社工体系得知的真正社交史和他自己推测的版本相互比较。他也会反向推测,先得知真正的社交史,据此建构出假设性的精神健康检查结果,再和真正的结果相较。他在许多病人身上用了这样的技巧,直到他对社会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
他的“自在行”,是“春水生”的必然结果。“埃瑞克森对正常发展所持的看法既深刻又明确”,“埃瑞克森对人们的潜意识状态知之甚详”,“他最喜欢运用的两项治疗准则——‘说个案的语言’(Speak in the Patients language)以及‘加入个案的行列’(join the patient),必定出自治疗精神病患所获得的领悟”。当对人类的心智发展过程了然如胸,自然地,“充满信赖的治疗关系令个案感到安全与被了解”,埃瑞克森的治疗便顺手拈来、挥洒自如,让人叹为观止。也正因为他拥有深刻的洞察力,“每每在治疗一开始时,即判断出个案的动机是否强烈”,他才能做到“有所不为”,该放手就放手,“因而他并未成为埃瑞克森的个案”,而这正是一般治疗师最难以做到的。洞察力的缺如,一味强力妄为,必陷治疗于沼泽,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
埃瑞克森坚信的治疗格言:“个案本人才是真正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即使如此,文中个案依旧需要邀请埃瑞克森成为她的心理治疗师。她显然无法在毫无心理治疗师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治疗,或许这种需要另一个人或一位心理治疗师加以陪伴(即使是想像中的陪伴)的渴望,足以印证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理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才可能获得满足以及茁壮成长。”
埃瑞克森的信念是:所有人在属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拥有解决困境的丰富资源。心理治疗的情境由当事人与治疗师构成,“个案本人才是真正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是说当事人当家作主;“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才可能获得满足以及茁壮成长”又在表达治疗师的重要性,在埃瑞克森,治疗师当家作主的位置和功能亦被充分强调。两个主体,都必须当家作主且并不对立,“这里,权威(以及象征性的“内在权威”)再次被视为同盟而非对手”,这就是埃瑞克森和合圆融之处,大有儒学“明明德”、“止于至善”的意蕴:治疗师牢牢掌握主控权,进行“有效操纵”,致力于激发当事人正性力量,完成由当事人主导的心灵成长过程。由下面的介绍文字即可以领略埃瑞克森的精采美妙,尤其当治疗迷失于漫长的拉锯战时,更应由此揣摩埃瑞克森的面向和策略——
我个人即曾经亲耳听见他对一位个案说:“我会继续采取行动,直到你自行展开行动为止。”
只要正式成为了埃瑞克森的个案,必遭此礼遇。
埃瑞克森利用看似负面的特质,指出了其间所拥有的积极层面。在每一项负面事物中,他总是能找出其正面价值。
“在每一项”……“总是能”……真是一双慧眼,炯炯如炬,光芒四射的。
事实上,在所有关于训诫的故事中,埃瑞克森的态度总是坚定却并不严酷——即使某些读者可能认为他的方法其实颇为严厉,或有如进行意志之战。事实上,他的真正目的是,协助孩子发展出属于个人的自主意志与自律精神。
这确是真正的止于至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