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第一把“刀”——精神分析心理疗法(转载)
(2010-08-16 23:56: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文集 |
心理治疗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综合很多的理念和技术,并且需要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达成共识后才能正式进入并展开。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把手术刀——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这把刀有点奢侈,有点豪华,不过刀法很细腻,对于手术师来说,要求也非常的高。对于受术者来说,需要足够的耐心,还有决心。
自从清晰地找到内心的恐惧小孩后,我很想尝尝这把刀的滋味。期待中~~
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塑型影响’和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依据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而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话,他的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阶段会中断或者发育不足,导致必要的精神养料的匮乏,将会形成各种人格缺陷和复杂的情结,势必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留下祸根。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学意义的‘不幸’,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病态者’、或者‘心理障碍患者’。一个人的人格,就如同‘如来佛的掌心’,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如来佛的掌心里跳来跳去,想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人格、就必须换一种‘如来佛掌心。’”。
概括地讲,所谓的心理障碍,是在童年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潜意识层面上发挥作用的。为了从根本上治愈心理障碍,就必须消除童年经历造成的不良影响、矫正扭曲和病态的人格,并且,这种矫正不能停留在理智和道理与说教的层面上,必须深入潜意识和人格深度层面,将精神分析视为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也决不为过。可见,改变人格和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难而又难的非常艰苦的巨大工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治疗必将是漫长的(大约在100—300小时左右,最长可达数千小时。)、耗时的、费力的,他对于治疗师和患者来讲,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当然,在巨大的代价和付出的前提下,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可能意味着自残、自虐的恶性循环的结束、黑暗痛苦的内心世界重见光明、新生活的重新开始、自我和真我的重新发现。
也许,举出一个例子,会有助于大家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解。比如,一位年轻女子先后与四位年长她十岁以上的男人建立婚内或婚外的亲密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在两年左右面临危机或者结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她已经明显地感到了这种惯性,但是,她还是不能自拔。她告诉医生“我明知道这是火坑,但是,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我义无反顾地跳进去,象父亲般的男人就是对我有吸引力。”在精神分析中发现,她的父亲在童年的时候,很少和她在一起,尤其缺少沟通,她不敢靠近父亲,父亲从来没耐心地听过她讲话,但是,她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父亲的回来,盼望父亲能对她露出笑脸。这样的父女关系的童年经历,妨碍了她顺利度过女孩子爱异性的重要阶段——恋父阶段,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恋父情结,导致她成年之后,会下意识地寻找机会完成这段发育阶段,反映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不断去接近年长的男性,但是,真的接近之后,她内心深处的对于男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熟悉感就会被激发,她就会再次逃离。这样一来,她就必须不断地寻找、然后离开年长男人,导致混乱痛苦的婚姻关系不断重复、难以自拔。对于这样的具有严重恋父情结的心理障碍,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因为她本人完全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她就是无法控制这种冲动和行为。只有进行比较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帮助她完成潜意识水平的恋父阶段的心理发育,她的人格缺陷得到修补、使她获得一个被“内化”了的、接受和肯定她的“心理父亲”,她的恋父情结被解开,她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决。
我们不妨对于精神分析疗法进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定义: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
精神分析怎样进行?
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
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疗,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
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医生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医生做出各种保证的患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医生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患者和精神分析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
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好象医生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患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医生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
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小时之间,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
病人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
精神分析为什么要讨论性?
有趣的是,人们了解或者知道精神分析,很多是因为精神分析似乎与神秘的性有联系。从精神分析,人们会联想到性变态、甚至性解放。其实,精神分析谈到的性
首先,精神分析的发现和创立,就是在对一些具有性色彩的案例的研究中建立的,其次,由于性本能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本能,人性的任何冲突,都会在性方面以最明显最典型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一个在出生后6—12个月其间缺少来自母亲的足够的爱的人,长大以后,很可能会表现为一种粘着性的性关系,会要求频繁做爱,而且,往往喜欢口交的方式;一个在童年面临父母不断冲突的女孩,可能没有机会与父亲建立亲密、稳定的父女关系,也就无法完成对于女孩性心理成熟至关重要的阶段——恋父期,长大以后,她可能对于男性具有一种非常矛盾的性心理,即好奇、下意识地挑逗,又会在关键的时候拒绝真正的性关系。可以说,通过人们如何对待性,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童年的关系模式、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对于性心理的探索,是人们了解潜意识、破译情结的捷径。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性心理发育过程是非性的、或者是去性的,它主要与童年的关系模式有关,但是,在成人身上,却表现出明显的性色彩。也许,性是表达潜意识情结和冲突的最佳媒介。如果将童年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喻为一个人的人生剧本的话,性只是人们所看到的戏剧。性是人际关系的产品,它永远是从属于关系的,在人性中,关系永远比性重要。
所以,尽管精神分析的本质是非性的,但是,为了更快地揭示潜意识的情结和冲突,精神分析还是会去探讨人的性的,不过,精神分析不重视性活动的内容,而更重视性背后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围绕性而展开的内心体验、以及性与人际关系的内涵
如果一个患者或者一个心理医生,过多的强调性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被分析的现象,这通常都意味着来自患者或者医生方面的一种防御和潜在的情结。
精神分析中为什么要讨论梦?
精神分析可以不讨论性,甚至也可以不讨论童年经历,但是,却一定要讨论梦。一个不涉及梦的精神分析,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
持这种观点,有如下三个理由:
首先,精神分析强调和信奉的是潜意识决定论,而梦是非常重要的潜意识材料,所以,如果患者也把注意力转向梦,就相当于间接接触自己的潜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由理性向感性的进步。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经接治的一位患者,起初并不相信精神分析,但是,对于分析梦产生了浓厚兴趣,坚持记录自己所做的梦,为每一个梦画图,不知不觉地,他被潜意识吸引,内心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按照荣格的观点,对于梦的分析是否准确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重视梦、相信梦、接受潜意识的牵引和指引
第二个理由是,梦可以揭示包括核心冲突在内的全部潜意识秘密
第三个理由是,梦是一种用原始语言编织的潜意识画面,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梦的解析,也就帮助患者掌握了一种了解和掌握自己潜意识的工具,会加速心理治疗核心原则——自我认识自我改变
实际上,梦不是唯一
什么样的人适合接受精神分析?
鉴于精神分析是一种艰难的改变过程,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适合这种心理治疗。所以,精神分析历来是
对于患者来讲,也许需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才有可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治疗和改变动力,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愿意承担改变伴随的哀伤与痛苦。有足够强和持久的动力,是精神分析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个条件是:具备基本的移情的能力,即可以与别人建立基本的关系的能力
第三个条件是,需要有长期固定的空闲时间
第四个条件是,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
第五个条件是,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经受得起治疗带来的冲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