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恋

(2010-06-10 21:43:5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文集

凌波仙子

 

水仙花,在中国往往又被人美称为“凌波仙子”,比喻她像一位水边风姿绰约的美人。有趣的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水仙花被说成是一名美少年的化身。传说有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narcissus),他是河神和仙女的儿子,英俊潇洒,相貌堂堂。有一天,他偶然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从此一见倾心,再也无心顾及其他的人和事。当女神厄科向他求爱时,纳喀索斯毫不动心地拒绝了。女神厄科十分伤心,后来幻化成回声女神。这件事引起了众神对纳喀索斯的不满,决定对他进行惩罚。于是诸神对纳喀索斯施术,使他只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天长日久,他形容憔悴,最后终于消失在自己的倒影中。不久,从水中长出一朵水仙花,人们用美少年的名字命名它,于是,“narcissus”便成了水仙花的拉丁学名。

古希腊时代还没有镜子,所以纳喀索斯要爱怜自己只能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人们有了镜子以后,在镜中观察自己的影像更为方便,现在的纳喀索斯欣赏自己的容颜只要揽镜自照便可。

正是由于古希腊和现代的“纳喀索斯”都专心从水影中去欣赏和爱恋自己,所以这也被称之为“影恋”。“纳喀索斯”同时也被作为“自恋症”的代名词或是标准名称。

自恋,可以理解为自我的爱慕和希望得到别人爱慕的习惯。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将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上的将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其实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自恋的倾向,关注自己几乎是人的天性,谁在年少时不曾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百看不厌,不把自己收拾得无可挑剔就肯出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是正常的。按照现代“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式的自恋,是健康的自恋。一个人只有发展了足够的自恋,才能形成自尊,自爱和自信。因此,对于一个人的情感发育和自信的增长来讲,自恋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自恋性人格障碍可就不一样了。《美国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症状有: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最优秀的;被无限制的成功,如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的才能被其他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相信自己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要求过度的赞美;有种“特权者”的感觉,比如,没有理由地期待别人对他特别好,或者是别人对他的期待自动地顺从;是人际间的冒险者,比如,觉得自己可以伤害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缺乏移情的能力,没有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也就是说,自恋的人以为自己是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他们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心,其他一切事物不过是自己的陪衬。严重地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已经失去了去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关注别人是因为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在人的一生中自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对于“自恋”做出最精细分析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1914年,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派创立人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个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做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有两种,一种是自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的“原始自恋”,另一种是成人以后发展出来的“继发性自恋”,也就是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弗洛伊德说,原始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它一开始投射在自我及养育自己的母亲身上,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他没有能力将自己与自己的母亲区分开来,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把母亲和自己当作一体爱的,所以这种爱被叫做“原始的自恋”,爱母亲也就是爱自己。随着孩子的长大,他逐渐将母亲与自己区分开来,“原始的自恋”也就转化为进一步的对自己的爱,和一种对有别于自己的客体的爱。

但是,如果投向别的客体的爱受到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就会折返回自我,人就变得无法去爱别人,只能爱自己,只能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中获得满足,别人只是他的个人形象的一种反映,这种自恋被弗洛伊德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病理性自恋”。自恋者无休止地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即使爱他人,也是因为他人是从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他们要求得到无私的给予、支持和关注,以及无条件的赞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和特殊。

弗洛伊德的《论自恋》是精神分析历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使我们看到,自恋不是无缘无故的,原始的自恋甚至有它健康的功能。一个没有充分享受“原始自恋”的人,将终身难以获得人际安全感和基本自信。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原始自恋”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的挫折中体验到完美、无所不能的不可能,并仍能自我欣赏、自我悦纳,才能获得充分的自爱和自信。而假如一个人总是活在婴儿的“原始自恋”的满足中,总是自以为了不起,就会出现“自以为是”和随之而来的在现实中的不断受挫,就会出现各种自恋障碍,甚至是“自恋性行为障碍”。

自恋之所以可悲,是因为自恋的人没有真正的爱,他们感受爱的能力早已干涸,而是被一种希望所有人都爱她的强烈愿望所代替。当他相信某人已经爱上他时,他将觉得那个人对自己不再有用;反之,当他发觉那个“意中人”已不可能爱上自己,就会陷入疯狂的绝望和毁灭之中。当一个人虚荣心到如此地步时,他对任何人都不再会有真正的兴趣,即使爱情也不可能使他获得丝毫满足。

自恋者也没有真正的兴趣。因为虚荣心一旦超过一定的界限,就会由于自身的原因扼杀任何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且不可避免地导致倦怠和厌烦。比如,一个人喜欢画画,他可能会为自己是个优秀的画家而自豪,但是他也喜欢画画这个活动本身,所以即使不是什么出名的画家,他也不会丧失对画画的兴趣。自恋的人则恰恰相反,一个自恋者可能会被人们对画家的崇敬所激励,也成为一位画画的人。但是,由于绘画只不过是他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为绘画技法从来没有变成他的真正兴趣。假如没有达到他期望中的声誉,没有得到他想要得赞美,他就会感受到深深的失败和失望。

我们也许没有患“自恋症”,但是也许我们仍存有幼儿时期的那种期望完美,期望自己无所不能,被众人所爱的“自恋”倾向。这样的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你的幸福,消磨着你的情绪。

如何走出幼儿的“自恋”?如何走出狭小的世界,既恰当地爱自己,又学会爱别人?

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摇篮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为世界无限大,自己无限大。要走出婴儿期,也许最重要的是解除这种自我中心观,要了解自己只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人中的一分子。

当你发现自己有以下的行为和观念时,你可以提醒自己,也许你正在向一个孩子那样思考。例如:渴望持久地被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喜欢指使别人,觉得别人都要听你的。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我们可发现以上行为和观点在童年便有原型。例如: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父母的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古怪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个成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赞美,必须努力工作,取得大家公认的成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对他人有过分的要求,要求别人无限度地为自己服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应该努力争取自己真心喜爱的,而不是看到别人的成功就心怀嫉妒。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弗罗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听起来像是绕口令,简单地说,就是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爱可以使我们扩大人生的范围,发展新的生活的活力。维尔斯特说,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我们帮助别人达成他们的愿望,会感受到付出爱的愉悦,会感受到通过别人对这个世界作贡献的美丽。

水仙花不是因为临水而照才美丽,而是因为它优雅如君子的姿态,为众人散发的清雅香气才分外妖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