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教育时评文化 |
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
回憶湯廷池先生
石毓智
這本書給我奠定了學術人生的堅實起點。因為在台灣出版,我必須用繁體字寫,那時只有手抄,先是花了兩個月的功夫,掌握了繁體字的寫法。真正體驗到繁體字是真繁,最刻骨銘心的是繁體字“纔(才)”,這個字又十分常用,每一次遇到都得寫22筆畫。然後花了整整一個夏天,把原來簡體字的論文撰寫成繁體字。一本書稿30來萬字,手指上磨出一個老繭,至今還沒有完全消去。但是,正是這次魔鬼式的磨煉,讓我培養起了日後學術研究的毅力,使得我在學術上能夠走到今天。
就如同湯先生序言中所說的那樣,這本書的出版涉及到許許多多麻煩的事。很多具體工作都是由湯先生的高足劉辰生來操辦的,這本書的出版包含著辰生兄的辛勤勞動。
墻外開花墻內香。當時,這本書出版後立刻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動靜。徐通鏘先生在北大開設的語言學理論課上,系統介紹了這本書的內容,並在他的《語言學理論教程》一書中專設一節介紹數量概念與語言的關係。沈家煊那時也在社科院組織了系列沙龍,討論了這本書的內容,而且在他的《不對稱與標記論》一書中多次引用此書的觀點。張斌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描寫語法》專設一節“數量範疇對漢語句法的制約作用”,內容主要是根據這本書。
本書于2001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了修訂版,袁毓林兄長仔細審讀了書稿,提出了許多良好的意見,從而使得這本書的質量又有所提升。在我迄今出版的近30本書中,《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是引用率第二高的(第一高的是我和李訥教授合寫的《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單在中國知網上就有1400餘次的引用。
湯先生還鼓勵我給《清華學報》投稿,所以我那時年紀輕輕就能在這個歷史名刊上發的《漢語的肯性性動詞》一文。湯先生給予我的鼓勵和肯定,特別是在我學術生涯的早期,給予了我巨大的自信心,使得我在這條道上一走就是30年。雖然道路上充滿著坎坷荊棘,風風雨雨,我仍能不忘初心,是與湯先生的期許和鼓勵分不開的。
為先賢繼聖學。對湯先生的最好紀念,沿著湯先生等老一代學者所開闢的事業繼續努力,揭示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漢語的規律,把漢語中“簡潔而和諧的審美呈現給普天之下的華夏兒女”(原書序言)。
1992年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