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诺贝尔奖只授给在世的科学家?
石毓智
按:此文刊于2020年10月11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栏目中。
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者,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该领域在当代的最杰出成就,另一方面也是鼓励科学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
诺贝尔奖对候选人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活着就行;对参评的成果也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研究者在世即可。然而也有一些对特殊情况的具体规定:在1974年之前,参选者在被提名之后与诺奖评委会做出决定期间病故,评选结果仍然有效。尔后则修改为在每年10份宣布评奖结果时,该科学家必须仍然健在。这就出现过一些特殊情况,在2011年10月3日宣布生物医学得主时,发现其中一位得奖者拉尔夫·斯坦曼不幸在3天之前离世。诺奖委员会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最后还是决定把奖授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这种时间上的极富于弹性的规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奖结果的客观公正,取得最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只要活着,他们的成果总有机会被认可。所以,很多获奖的成果都是几十年前做出了的。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而她的获奖成果是发现青蒿素可医治疟疾,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做出来。今年授予的3个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分别是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他们获奖的成果都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而此项研究初步成果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整个研究过程前后持续了20多年。从时间跨度上看,就可知科学探索的艰辛,只有长期潜心于这项研究者方有机会获得这种殊荣。
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时间来验证,也需要时间来认识其价值,所以跨度要足够的大才能做出合理的评判。而且在这个时期里,有些达到这一级别的成果被一时低估或者忽略,那么评奖委员会可以有足够的弹性来弥补评奖过程中的缺失。与此同时,也让每个获奖者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所带来的荣誉。
跟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相比,诺贝尔奖侧重于对某项成就的认可,而主要不是鼓励获奖者做出更多的成就。比如今年获得生物学诺奖的哈维·阿尔特生于1935年,已经85岁高龄了,可能已不从事科研工作了。然而菲尔兹奖则规定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40岁,而且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获奖的机会,重点放在鼓励获奖者在日后的岁月里取得更多的成就。
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代表着当代的最高科技水准,那么首先要保证公正和客观,这是与他们的高度弹性的时间范围不无关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