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院系分类之乱还表现在名称叫法的不统一。不同大学之间的叫法不一致还不要紧,同一个大学内部的叫法不一致就徒增混乱。下面就以北京大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北京大学在“院系设置”下分出8个部门,它们的名称分别为:①理学部;②信息与工程科学部;③人文学部;④社会科学学部;⑤经济与管理学部;⑥医学部;⑦跨学科类;⑧深圳研究生院。除了最后两个部门外,其他6个单位的分类标准相对是清楚的,相当于美国大学内部的“school”一级的单位,但是让人困惑的是,北大的这个级别的单位到底是叫作“学部”呢,还是叫“部”?不管理解为哪种,都会遇到问题。
假如北大的这级单位都叫“学部”,那么请看:
理 +
学部
信息与工程科
+ 学部
人文
+ 学部
社会科学
+ 学部
经济与管理
+ 学部
医
+ 学部
结果就出现了“信息与工程科”这样的表达。既然有“社会科学学部”,那么平行的说法应该是“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如果这两个单位都加了“科学”二字,人们就会问,难道“理”、“人文”、“医”就不是“科学”了吗?这样一来,就都得改名,应该是“数理科学学部”、“人文科学学部”、“医学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部”。
假如北大是把这级单位叫作“部”,照样遇到问题,请看:
理学
+ 部
信息与工程科学
+ 部
人文学
+ 部
社会科学学
+ 部
经济与管理学
+ 部
医学
+ 部
结果就出现了“社会科学学”这样的表达,如此多了一个“学”字。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把北大的这级单位理解为“部”的问题较少。然而,我猜,北大的领导真正想用的名称还是“学部”而不是“部”。
在语文教学中,上述分类涉及到“层次划分”问题。北大中文系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不知北大的校级领导为何不先让中文系的老师看看,否则就不会犯这样低级的语文错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