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日历首印于1936年,其封皮的第四个隶书字由“广”、“林”和“止”组成的,这是古今汉语中根本不存在的一个自造字,纯属于误写。可是这个谬误竟流传了80年,竟没有被纠正过来,真是不可思议!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该日历编写组是这样回答的:“歴”在汉唐之间常写作“广林止”。如果情况真的是如此,那怕是仅有一部古代典籍这么写,《康熙字典》等后来字典一定会收录这个字体的,会把它作为异体字来收录,可是这些字典词典全部没有收录。所以我十分怀疑编写组说法的真实性。有关人员应以向大众负责的态度拿出直接证据来!
就在《故宫日历》中,“历”就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其封面的印刷体为“歷”,在广告宣传中则用“曆”。也就是说,该日历的印刷体就有两种不同的写法,对于这份面向大众的商品,以这种态度对待中国的语言文字,负责任吗?
此外,在《故宫日历》2009年版中,印刷体还出现了简体字和繁体字混杂现象,这种做法不伦不类。按照现行的出版规范,要么全用繁体字系统,要么全用简体字系统。由此可见,编写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使用文字规范的观念。
《故宫日历》编写组把自己弄得很神秘,大众一般也不敢质疑这些权威们,加上编写组为了面子而不愿改错的态度,以致谬误流传至今。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个谬误还能流传多久!
附一:《故宫日歴》用的是一个古今根本不存在的汉字!
在这场文化争论中,不论专家还是大众都犯了个视觉错误,其实《故宫日歴》用的既不是“歴”,也不是“曆”,而是日历编写组自己杜撰的、古今压根儿不存在的一个汉字。这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即在大家的争论中,人们下意识地把偏旁“厂”等同于“广”。这是波及全国的一个冷幽默。
过去一周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文化事件,《咬文嚼字》主编指出,《故宫日歴》的“歴”是错别字,应该用“曆”。很快日历编写组的有关人员进行了回应。可是,双方的争论点都集中在是该用“歴”还是“曆”上,而实际上《故宫日歴》用的是自己杜撰的另一个字。
在这个争论中,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差别:《故宫日歴》封面用字实际上是部首“广”,而“曆”的部首及其相关字则实际上都是部首“厂”,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部首。如果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发现《故宫日歴》用的是一个古今汉语中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字,就是说,在汉语从古自今的书写系统中找不到一个是由“广”、“林”和“止”这三个偏旁构成的汉字。我遍查了古今所有的权威字典词典,包括《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词典》、《古今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等,都不见《故宫日歴》封面上所印的这第四个隶书字。
有关编写组在回答人们质疑时这样说道:“歴”在汉唐之间常写作“广林止”。如果情况真的是如此,《康熙字典》等后来字典一定会收录这个字体的,可是该字典并没有。所以,我十分怀疑编写组的说法。有关人员应以向大众负责的态度拿出直接证据来!
这下问题就严重了。也就是说,《故宫日歴》编写组实际上用的是一个错写的汉字,然而忽悠了全国人民这么多年!诺大一个国家,且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还搞不定一个由少数人杜撰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的字,真令人不可思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