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青有多少论文“雷同”石毓智的?
(2014-12-30 13:33:02)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
《中国语文》编辑部在拒绝很多人的文章时,经常使用的一个理由是“没有引用沈家煊的论文”云云,从而得出结论说作者不了解学术研究现状,论文不合格。现在让我们看看该刊的主编刘丹青先生对“学术现状”的掌握情况如何。
刘丹青是个高度自私、心胸狭隘、忌妒心极强的人,表现之一是其论文从不引用跟他具有竞争关系者的论文,而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根据我的初步调查,刘丹青起码有10余篇论文的现象和观点与我发表在前的论文相似或有关,而刘从来不提我的论文。下面只讲两个突出的案例,刘文整篇文章所讨论的对象、观点甚至例子都与我此前发表的文章相似或者相同,刘文则对我的文章完全采取“雪藏”政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风问题,就留给学界去评判吧。
一、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1期。
我在此前发表了2篇同类题材的论文:《汉语史上结构助词初探——论“的”的语法化历程》(与李讷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6期;《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2002年1期。刘的核心观点和例证的材料与我们这2篇论文相同或相似,然而刘则只字未提我们的文章。
二、刘丹青,《“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中国语文》2011年2期。
我在此前发表了《论社会平均值对语法的影响 ——汉语“有”的程度表达式产生的原因》(《语言科学》2004年1期)。刘文跟我的论文谈论的是同一现象,即“有学问”表示程度高义这种用法,而且都是探讨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可是刘文压根儿没有提我的文章,让读者误认为一切都是他的首创。
不少学界朋友反映,《中国语文》这些年发表了很多与我论著观点相同的文章,有些只是简单变一个说法而已,然而参考文献则从不提及我的工作。这类盗用他人劳动成果的文章将逐渐被曝光。
一个杂志的主编尚且是这样的学风,不知该杂志的评审还有什么公正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