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33,667
  • 关注人气:14,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人错解了孔子的“有教无类”

(2014-03-25 18:40:50)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有教无类”是一个成语,受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不论贤愚贵贱,都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的这句话,孤零零的,子曰:“有教无类。”前后内容都与教育无关,没有上下文。问题是,这是孔子原来的意思吗?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指出了另一位学者的完全不同的看法。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证明,易中天所提到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都错会了夫子的话。表达“领有”这个概念的动词,在世界上许许多多语言中,都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用法,放在动词前,表达该动词所指的动作已经完成。这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规律。比如,学过英语的都知道,英语中的have (有)出现在动词eat (吃)之前,表示“吃的行为已经完成”。汉语的不少南方方言都有这个用法,经常听到他们说“我有吃饭”,这样你就放心了,不用担心再招待他们了。

        “有”的上述用法,在先秦汉语中也存在。下面是比《论语》更早的文献《诗经》中的例子: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女曰鸡鸣》)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诗经·泉水》)

 

          学界普遍搞不懂“有”在这里的意思,所以你翻开词典,就会看到:有,词头,无义。语言中是不存在没有意思的词语的,否则,我们吃多了,干吗去说它。上面第一个例子的意思是,一位男士晚上起来看天空,发现启明星已经亮了。第二个例子则是说,女子出嫁了,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很明显,只有出嫁的行为已经完成,才有远父母兄弟的结果。

           其实,“有”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完成的用法也见于《论语》。例如,这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有闻”就是听到了什么,“唯恐有闻”就是担心再听到了什么。又如,颜回死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旁边的人劝孔子:“您太悲痛了(子恸矣)。”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颜渊》)!”“有恸乎”就是说“太悲痛了吗?”那时候“有”的一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这样,“有教无类”中的“有教”,准确意思是,“已经教育了”,或者说“教育的行为已经完成了”。那么,“无类”自然是教育的结果,不可能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

通过教育消除差别,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么,如何评价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点也不过分。

          我的问题是,教育能做到这一点吗?应该做到这一点吗?

          首先,教育做不到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智、愚、贤、不肖,是人之天性。教育只能拉大这种差距,不会缩小这种差距。读书关键在悟性,一个天生愚笨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变得聪明一些,在知识上有所进步;那么一个天资聪慧者,会更加聪明,进步会更快。两者之间的距离只会拉大,不会缩小。拿体能为例,李宁没有学体操之前,在自由体操上可能翻一圈,我则一圈翻不了,我们天生的差距只有一圈;进入体校以后,我以断胳膊瘸腿的代价学会翻一圈,李宁可以腾空三圈半落地纹丝不动,我们的差距变成了两圈半。如果一个体校让我和李宁“无类”了,变得一样了,则只能对我拔苗助长,对李宁也要胳膊腿上缀四个铁锤。这个学校一定存在着严重的教育问题,绝对不可能培养出“体操王子”。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是如此。

           其次,教育也不应该把人都培养得一模一样 。教育应该让每个人的个性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个性化教育。同时,社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只有培养不同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孔子是如何在他的教育实践中贯彻他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呢?那就是截长补短,压高拉低。

        《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马上就执行吗?”孔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就做呢?”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说:“听到了马上去做。”一旁的公西华则一头雾水,问老师为何同样的问题,回答如此不一样呢?孔子解释道:“阿求呀,性格退缩,所以要鼓励他;阿由啊,争强好胜,所以要压一压他。”

            能不能通过这种教育来改变子路的急性子和冉有的慢性子呢?我想很难。干吗不能充分发挥他们两个的个性,让他们将来从事不同的职业呢?比如,让子路担任某城市消防站的站长,哪里有火警,就立即行动,不必再去征求他父兄的意见,然后再决定这场火该不该灭。让冉有作某城市规划处的处长,把城市事先规划好,不要一条马路,今天自来水公司挖开一次,明天废水排放公司挖开一次,后天供电局铺电缆再挖开一次,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浪费,而且也少给老百姓带来交通不便。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也出自《论语》,它与有教无类密切相关。一次子贡问:“阿师(子张)和阿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师呢,过了;商呢,不够。”子贡说:“那么是不是阿师好一些吗?”孔子的回答为“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在孔子看来,过了和不够,是一样不好的。

           孔子所追求的“有教无类”,不光是性格都一样,能力都一样,而且专业知识也都要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樊迟要学农业,孔子才那么生气的一个理由。孔子的理想就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政治、伦理方面的人才。

        “有教无类“的政治思想,也有它的积极的一面。就是现在所说的公民化教育,每一个公民都要接受一定的必要的知识训练。特别是进入社会大生产时代,每个工人都应该掌握同样的技能,让他们接受同样的训练。

          然而,“有教无类”也有它负面的影响,与个性化教育背道而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压制个性,并不是我无端给孔子加上得一条罪状。他以身作则,杜绝四种毛病: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抱着为圣人讳的态度,孔子所杜绝的自然都是些不好的东西:不凭空想象,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些消极词语,诸如“凭空”呀,“绝对”呀,“固执”呀,都是后世的学者加上去的。

         易中天先生是这样评说上面一段话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是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悟性,一根筋,认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

         假如我们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孔子的原话应该是:不要有想象力(毋意),不要太相信自己(毋必),不要坚持己见(毋固),不要保持个性(毋我)。

         现在马上看出问题。孔子要杜绝的四点,正是个性化教育应该提倡的,也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几千年来,中国教育所缺乏的,所应该深刻反省的地方,就出在儒家的这一教育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