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启超对清华校训的解释错在哪里?

(2014-03-24 09:31:48)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梁启超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奋发有为,用意是积极向上的,然而他对《易经》原话的解释则是错误的。梁启超忽略了古文的语法,不管原来的词义,想当然地以自己的观念诠释古文。

         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的解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秉承了两千多年来的儒家传统教育观,只看重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而《易经》原文的解释视野更宽广,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观念,具有更好的励志作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我们前面的博文分析。

 

         清华大学校史馆存有其校训的来源和解读的文献,摘录如下:

 

      緣民國三年冬,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講題為「君子」,即以此辭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並把此二卦辭作了如下的詮解:

      「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猶舟之航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順風而後帆,登岸無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君子責己甚厚,責人甚輕。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蓋惟有容人之量,處世接物,坦然無所芥蒂,望之儼然,此所以為厚也,此所以為君子也。」

              ——摘自台湾大学校史馆《往事如繪 楊覺民教授遺作選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摘自北京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校训释疑》

 

         上述两种解释大同小异,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忽略了关键的语法标记“以”。梁启超的解释为“君子自勵天之運行不息”,前后两句成了“犹如”、“相应”的关系,这完全是自己凭想象加上去的,原文并没有表达这个意思的字眼。

         问题的关键是,《易经》这两句话的语言形式完全平行,那么梁启超的解释也应该是平行的。那么,既然把前一句解释为“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那么下一句就应该是“君子厚德犹地之往下”,如此解释就莫名其妙了。

         二、随意解释“地势坤”。把“天行健”解释为“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这还是尊重古文的表达,然而把“地势坤”解释成“大地之博”或者“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就完全不顾原文的意思而随意解读了。势,趋于;坤,下。“地势坤”就是“地趋于下”,即“大地往下走”。根据原文的词汇表达,梁启超的解释就成了:“君子增厚美德犹如大地往下走”,这样解读就不知所云了。

 

         然而根据我的解释,既关注到“以”的重要语法作用,也照顾到了每一个词汇的意思,而且可以对两句话做出平行而统一的解释。上古汉语“以”常出现在所介宾语之后,按照后来的语序,《易经》中那两句话的意思应该为:

 

         天行健,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君子厚德载物。

         

         “以”相当于“用”、“靠”。上述两句话的意思分别解释如下。

 

    天的运动强健(那么,如果没有不断的力量补充就容易衰竭停止),所以要用君子来增强自己,从而永不停息地运行下去。

    地的走向往下(如此,就无法承载万物,因为万物会跟着大地的走势而下陷),所以要用君子来加厚自己的德性,从而能够承载万事万物。

 

         我的解释的优点在于,不仅每一个语法标记和每一个词汇都有交代,而且对两个平行的表达做出了完全平行的解释,从而祛除了梁启超解释中的主观臆测的因素。

         《易经》的这两句话代表中国先人的朴素哲学观,反映了天人不分的观念,尝试解释天地的运作原理,而不是谈君子的行事态度和道德修养的。 


“厚德载物”之“德”非关“道德”

——清华误解自己校训(五)

 

         造成误解古文的常见原因之一,是用今天的词义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梁启超、清华人和其他人,都把“厚德载物”的“德”理解为“道德”或者“品德”。大家知道,“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做事原则。

         然而,《易经》中的“德”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事物现象的“特质”、“本性”、“属性”等。所以在《易经》中才会有“天德”、“地德”、“龙德”、“君德”、等说法。例如:

 

         1用 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2)龙德而正中者也。

    3)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 也。

    4)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易经》中有三处谈到“地德”,它共有三个特性:一是“厚”,如例(5);二是“无疆”,如例(6);三是“方”,如例(7)。“坤”为“下”,指“地”。

 

         5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7)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例(6)的“坤厚载物”,与“厚德载物”的意思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指大地的特性,意为“大地宽厚而能承载万物”,与君子的道德修养毫无关系。

         所以,如果把“厚德载物”理解成“君子”的道德修养,那就与原意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