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台人无法理解正宗中华文化

(2013-07-17 23:18:36)


         有些港台人士第一次来大陆,看到到处都是简体字,感叹中华文化在大陆已死。还有些人到台湾旅游,觉得那里社会风气好,有礼貌,就感叹中华文化在台湾保存得很好。这些人都是既浅薄又幼稚。其实,他们看到的都是文化的皮毛,就是书写系统,日常礼仪之类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任何没有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即没有亲身感受创造中华文化摇篮地,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学者,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甚至也掌握不了汉语的神韵。如同任何离开英伦三岛的人无法真正把握英语文化一样。为什么?因为文化是有下面诸多因素决定的,你没有对这些因素的直接感受,就无法体会一种文化的精神。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理解汉语为例,来说明大陆之外的人掌握中华文化的困难和先天缺陷,既包括港台也包括海外人士。

     

一、地理环境。汉语的很多成语都跟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比如逐鹿中原、东山再起、得陇望蜀等,如果不知道“中原”、“东山”、“陇”、“蜀”何指,它们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意义,就很难以理解这些成语。

二、气候条件。中国北方四季分明,季风规律,冬天刮西风,树叶黄落,所以有“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些词语,没有这些季节感受的人,就无法确切知道这些词的意思。

三、建筑风格。很多成语都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有关,比如“登堂入室”、“祸起萧墙”、“勾心斗角”等,不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就很难了解这些词的形象义。

四、历史知识。人们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表面上说互不干涉,各走各的路,然而实际蕴含着我不羡慕你光明的前途,我甘愿现在贫困的生活。那么什么是“阳关”?“阳关”就是汉朝最西的关口,与玉门关对应,因在北,故名“阳”。当时出了这个关口就等于出国,那时出国只有这个陆路。一出阳关,就是西域,环境恶劣,而且是外族管辖,前程未卜,非常冒险。原来的意思是,我就愿意过个平平安安的日子,不愿意出去冒险。这也反映了中国人不愿冒险追求平安的文化心态。

五、交通工具。“鞭策”很常用,有个成语叫“扬鞭策马”,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叫“越策越开心”。普通话说“别逗我”,湖南人则说“莫策我”。“鞭”与“策”是两种不同的赶马快走的工具,“鞭子”是在一根长竹竿上绑上绳子,抽马的身体或者脖子的,“策”则是一根不长的竹子,前面削尖如箭头,捅马屁股让马快行。捅屁股轻了就像挠痒痒,所以就有了“逗你乐”的意思。我是前两年到秦始皇兵马俑看到那架著名的铜车马才搞清楚“鞭”和“策”的区别,那位赶车的老头手里拿着一根铜制的策。

六、天文知识。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天象是不同的。刘欢的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如果不知道黄河,也没有看过北斗星,没有亲自感受到那广袤的平原,满天的星斗,奔腾的黄河,就无法真正领会这两句歌词的意境。

七、植物动物。中国文化常用松柏比喻意志坚强,因为它们长得高达挺拔,而且冬季不落叶,所以孔子才会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果没有见过松柏,特别是冬季里的松柏,就无法确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中国人赋予梅、菊、兰、竹以特殊的文化含义,与这些植物的习性有关,都是在别的草木零落时,它们则绽放、保持着生机。

八、大视野大胸襟。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奔流不息的黄河,巍巍的大山,容易油然而生一种一统天下的情怀。孔子坐着马车,周游列国,挥鞭一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那气度,那胸怀,只有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才会有。然而一个一直生活在一个小岛上的人,就很难理解这种大国情怀,相反往往会有偏安一隅的想法,心胸往往也不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面只是随意举些例子,想说明一个道理,没有上述这些直接经验知识,单单依赖文字符号,间接的想象,或者通过影视,是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港台人士或者西方汉学家,如果不在中国呆上个若干年,既无法学好汉语,也无法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他们学到的仅仅是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而已。

         西方大学里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虽然不少,然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则很稀少,大都是用西方的观念生搬硬套中国文化。没办法,条件所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