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人士对繁简字的迷思
(2013-07-17 16:14:04)
第一、文字是语言的最重要书写符号,但是不是语言本身,更不是所记录文化的核心。我在《天下华人不该犯的常识错误》已经详细谈过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第二、由繁体字变成简体字,是同一种书写系统内部的轻度调整,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是把汉字变成了拼音文字。
第三、繁体字和简体字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一致的。即使不一致的,也有严整的对应规律,很容易由繁推到简,也可以由简知繁。我的第一本书是1992年在台湾出版的,需要用繁体书写,我用了2个星期就掌握了繁体字的书写。
第四、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并不是主要因为政权的变迁。很多繁体字确实繁得没有道理,比如表示“刚才”的“才”,繁体字的写法为“纔”,“才”又是个常见的字,每次都得这样写,你说烦不烦?
第五、很多简体字来自繁体字的书写形体,是有理据,有群众基础的,并不是随意的。比如“誰”的左边偏旁,除非写正楷,一般人都不会这样老老实实写“言”,“讠”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书写习惯。
第六、港台人常嘲笑简体字不合理,比如说“爱而无心”,就是因为繁体字中间有个“心”字,即“愛”。这也是成见,其实很多语言表达“爱”这个概念的,都没有“心”这个部分,比如英语的love,中间并没有heart。喜爱直观是汉民族的一种传统思维习惯。
第七、大陆实行的是繁简并行的两套系统,所有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都是用繁体字出版印刷的。大陆的教育一直推行的是“用简识繁”,大学里的古代汉语课程都是繁体字印刷。
第八、简化字也确实有它一定的缺陷,比如部分字区别性特征减弱了。在电脑已经普及,人们不再需要手写的时代,部分恢复区别特征强的繁体字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