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意识演化中的整合占星学(续二)
(2010-07-02 15:49:23)
标签:
古典占星心理占星灵魂占星意识演化占星学的发展星座 |
分类: 占星杂谈 |
文/女祭司
也许有人会问,尽管占星学在意识演化中一再扩展自身的内涵,有了形式运思和统观逻辑,但它从根本上来说依然建立在人类魔幻期的象征性思维、人类神话期的规则和角色思维之上,那么为什么它在理性期的现代社会依然是有效的?且不说现代的科学理性——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科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这个体系的合理性。我们其实可以从占星学的起源之初就看到它所包含的某种原型智慧。而这种原型智慧的传承,及其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在占星学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不曾间断过。
斯蒂芬·阿若优(Stephen Arroyo)在他的《生命四元素》一书中对于占星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观基础有非常详细而深刻的阐释。他提出象征途径、因果律途径、整合途径和能量途径几种理论架构,帮助我们理解占星学是如何运作的。其中“象征途径”即是占星学肇始之初的内涵发端,它将星体和星座视为宇宙法则和宇宙进化的象征符号,由此对应到人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周期循环规律。在人类的魔幻期,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尚未分化,此时人们对于自我和自然的感受是处于一种同体共感的交互感应状态。而这种交感状态中恰恰埋藏着“整合途径”所指出的,宇宙的终极法则——可以被称为大宇宙和小宇宙的一致性法则,或是荣格所言的“同时发生性”。在许多不同文化的哲学和宗教中,对于这种神性或创造性示现的最初和最后的法则,都有着形式各异但却本质相通的描述。阿若优所指出的“因果律途径”和“能量途径”——认为宇宙大环境的变化会以电磁波的方式影响到地球上的生命状态,以及认为行星和星座所象征的能量运作模式,可以用来阐释每个人身上的能量运作模式——其实都不过是宇宙终极法则在不同层面的示现罢了。同样的,诞生于人类神话期的规则和角色思维,也是从终极的宇宙秩序中显化出来,它自然可以对应到外在物理宇宙的运作秩序。
二、意识演化中的占星学内涵扩展
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来看占星学在意识演化中的发展进程——在每一层演化阶梯上都自我超越并包容前者,如下表:
表二:占星学要素在意识演化阶梯中的内涵扩展
占星 要素 |
一、魔幻期的感觉和意象 |
二、魔幻期的象征和概念 |
三、神话期的具体逻辑(规则和角色) |
四、理性期的形式运思 |
五、理性期的统观逻辑 |
六、超理性期的通灵意识 |
十二 星座 |
对黄道附近恒星群的感觉;星座意象的形成 |
对星座象征意涵的感知;建构出一些星座的概念和属性 |
星座神话的建构及象征意涵的扩大;黄道划分为十二星座,主宰四季节气和万物生命的周期循环 |
确立并丰富十二星座在天宫图整体诠释中的功能:代表生命周期循环的规律与法则 |
星座代表不同的能量运作机制,并对应于个体存在的身心能量的运作法则 |
星座代表轮回业力中的身心灵能量运作法则 |
十大星体 |
对天空中重要星体的感觉和意象,对其干湿冷热等属性感觉 |
对星体象征意涵的感知;建构出一些重要星体的概念和属性 |
星体神话的建构及象征意涵的扩大;太月水金火木土七颗星体是七种神祇,掌管人间不同层面事物的律法(包括奖赏与惩罚) |
确立并丰富七大星体在天宫图整体诠释中的功能:主宰不同层面事物变化的律法;发现三大远行星并纳入体系 |
五颗内行星代表个体人格中的不同面向、五种内在心理驱力;五颗外行星代表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影响、五种宇宙驱力 |
五颗内行星代表灵魂和业力的不同面向;五颗外行星代表五种不同的业力显化方式 |
十二宫位 |
无 |
无 |
根据“天上如是,地上亦如是”的象征思维,建构出后天十二宫,对应于人类生活的十二个经验领域 |
确立并丰富十二宫在天宫图整体诠释中的功能:对应于个人生命中的十二个经验领域 |
十二宫不仅对应个体存在的外在经验领域,也对应个体的内在心理经验领域 |
十二宫代表灵魂和业力在身心灵统合体中显化的各个层面 |
相位 |
无 |
无 |
思考不同星体(神祇)之间的对话关系和互相作用,形成相位的初步概念 |
确立星体相位在天宫图整体诠释中的功能:不同层面事物的律法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
相位代表不同心理驱力之间的和谐与冲突,以及个体心理驱力受宇宙驱力的影响 |
相位代表灵魂不同面向的和谐与冲突,以及个体灵魂和大宇宙的关系 |
占星学的整体演化 进程 |
星座、星体意象和属性的感知 |
十二星座的雏形及星座、星体象征意涵的建构期,占星的基本法则开始出现 |
星座-星体-宫位-相位:古典占星学的基础体系逐渐形成,以事件占星和吉凶论断为主,有宿命论色彩 |
古典占星学的体系确立并完善,形成独立的命理系统,以事件占星和命运预测为主,提供趋福避祸和转运的建议 |
现代心理占星学的出现;心理占星与古典占星的整合;以心理占星为主,提供外在事件显化的可能性,以及身心能量转化的建议 |
灵魂占星和业力占星的出现;和古典占星、心理占星的整合;提供身心灵能量转化与灵魂成长的建议 |
对应历史时期
|
原始人类时期
|
公元三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文化出现之后 |
公元前一千多年,占星学传入爱琴海流域,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文明兴起;占星学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占星学体系的建构开始借助于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并融合了柏拉图的哲学理念(比如四元素和天球理论) |
公元一世纪,托勒密奠定古典占星学的基础体系;中世纪前后,占星学受基督教镇压而几近消失,直到十二世纪再度复兴;十三世纪,占星学势力恢复,文艺复兴时期更是达到全盛,代表人物有丹麦宫廷占星师第谷及其学生开普勒,后者更试图以经典的科学思维反思古老的占星学。 |
十七世纪,理性主义兴起与科学革命使占星学发展又一次陷入低谷。十九世纪,科学研究的繁荣复活了占星研究中的理性反思之路,此时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开始运用于占星研究。20世纪初,荣格发展出“心理占星学”。1936年,丹恩·鲁依尔撰写《人格占星学》,成为“人本占星学”的先驱。在当代西方占星界,心理占星和人本占星已成为主流。 |
十九世纪,通神学的兴起造成占星学的兴盛,灵魂占星与能量、磁场等科学概念相融合。代表人物是“现代占星学之父”艾伦里奥。经他影响,在欧洲、美国、英国都有了占星协会及学院。在当代,史蒂芬阿若优倡导的“业力占星学”整合了荣格占星和人本占星的精髓,并从历史上的灵魂占星研究中吸取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