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意识演化中的整合占星学(续)

(2010-07-01 22:57:28)
标签:

肯·威尔伯

意识演化

占星学的发展

古典占星

心理占星

灵魂占星

星座

分类: 占星杂谈

文/女祭司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占星学历史中的重大发展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意识演化的每一个转折点出现的。从魔幻期人类意识状态的感觉和意象中,诞生了星体和星座的最初意象,以及对其属性的原初感知。当人类的呈现式心智发展出来,伴随着象征与概念的产生,人们开始对星体星座的象征意涵有所领会,并建构出星座和星体的概念和属性。到了神话期,随着概念运思和具体逻辑的出现,人们便对星座、星体开始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建构出有关的神话;同时将这些神话中的具体规则和角色,象征性地对应到人类社会的具体生活中。到了理性期,也就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意识演化中出现了形式反思,这时人们开始确立和完善占星学的理论架构,对天宫图进行整体的认知与诠释,古典占星学的基础体系于此形成。再往后,人类开始完整体认自己的身心统合经验,统观逻辑出现,而心理占星和人本占星也开始滥觞。

以上所说的每一个占星学发展阶段,都能够对应到人类的某个历史时期,或者说在此特定历史时期人类主流的意识状态。不过,所谓超理性期的通灵意识,却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小块地盘,被一小部分意识发展到高阶的精英分子所掌握和运用——从原始部落中的萨满和巫师,到现代社会的通灵人,以及在不同宗教、修行传承中获得某些神秘体验或通灵状态的成就者。也因为此,和灵魂占星、业力占星有关的发展几乎渗透到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中,作为非主流而存在。

从这个表格也可以看到,在占星学的传承与发展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占星学的“全子”每一个阶段的演化,都在自我超越的同时又包容了前面的阶段:对星座、星体的象征性思维包容了对星座、星体的感觉和意象;关于星座、星体的概念和具体运思包容了它们的象征意涵;形式反思建构出一个完整的占星理论体系,同时又包容了占星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具体规则;统观逻辑作用于占星学,开始观照人类内在心理经验和外在经验的统合,同时又包容了古典占星的基础体系。这种自我超越并包容前者,正是肯·威尔伯所说的每一种全子显化必须要遵守的规则。由此也可以说,占星学就犹如一块人类文化与智慧的活化石,其中的每一层都保留有弥足珍贵的智慧与启迪。

在肯威尔伯的意识演化阶梯中,每一种新的意识状态的形成,都伴随着一个新的世界空间的开显,由此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而在这种世界观之下,在对这个世界空间的感知中,人类会形成对于自身生命与存在本质的特定的诠释方法。对于这种特定世界观和世界空间中的人类而言,这种诠释是有效的,代表着这个世界空间对他们的内在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占星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与文化中都能发生有效的作用。——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人类意识演化的占星学可以有效地解读这个世界空间和人类存在之间的关系。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全子在显化和自我超越的同时,必然会拓展自己的深度,抛弃前一个阶层中的局部真理,但同时也会在新的阶层中衍生出新的问题。占星学的发展同样如此。现代的心理占星和人本占星拓展出心理的深度,并尝试以理性的统观逻辑来观照身心统合的完整经验,同时也抛弃了古典占星中的宿命论和事件预测导向。但如果过于强调心理和人格的面向,而忽视了与之相对应的灵性面向,就可能会导向心理和人格决定一切外在经验的死胡同。而个体内在的人格冲突和心理冲突是无法在固化的心理层面得到完整解决的。

在目前这个意识演化的新阶段,要超越心理占星中绝对的心理导向所造成的困境,就需要灵魂占星和业力占星来拓展出灵性的深度,并尝试以灵性的观点来观照和转化生命。但是,这种灵魂占星和业力占星同样需要包容前者,因此就不能排斥心理占星中发展出来的智慧,而应该将其纳入到身心灵整体观照的整合视野中。(历史上的灵魂占星和业力占星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在理性期之前,人类的意识演化还没有发展出统观逻辑,而在理性期之后,这些灵魂占星师也几乎没有尝试将人类的理性和心理经验纳入考量。)

    到最后,一旦人的意识演化到精微光明、自性和无分别智的境界,占星学就不再有用武之地。因为在这些高层的意识状态中,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已经合一,不再有一个客体世界需要去面对和诠释,也不再有主客分裂造成的矛盾和痛苦。此时占星学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但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毕竟还是很遥远的境地。在此之前我们还有漫长的演化之路要走。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