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
(2018-12-03 18:28:34)
标签:
小学习作教学教学目标 |
分类: 自主写话教学研究 |
解读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指出:
(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教学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课标对各学段有这样的发展要求:
学 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
第一学段 |
写话 |
对写话有兴趣。 |
第二学段 |
习作 |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
第三学段 |
习作 |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
第四学段 |
写作 |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认、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
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其一,“观察周围世界。”
这是学习观察的目标要求。
学 段 |
学习观察的课程目标要求 |
|
第一学段 |
写话 |
留心周围事物。 |
第二学段 |
习作 |
观察周围世界。 |
第三学段 |
习作 |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
第四学段 |
写作 |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
课标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把观察的课程目标发展为“观察周围的世界”,把初步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发现的习惯发展为学习观察、丰富见闻和注意自己的感受。虽然都是“周围”,却把“事物”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符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发展方向是“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有这样解读:
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我们一定要切实落实“不拘形式地写”的要求,不能再做揠苗助长那样的蠢事了。
【点评】
这篇作文写得不拘形式,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全都是自己的真心话。这样做很好。如果再能好好读一读,认真修改修改,一定会写得更好。
三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口语化的表达比较多,说起话来罗里罗嗦的,甚至会写得不清楚,用词不当,出现不通顺的句子。这是我们要下功夫指导的作文基本功,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
现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地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把那个高台阶分成了两个低一些的台阶,成为“不提要求——写清楚——内容具体”这样三个阶段,学生就好上那个台阶了。
究竟什么是“写清楚”?
一
|
“挂缠别”是什么?这是毽子的一种踢法,是娃娃们的叫法。这个“别”字是陕西方言,应该读biè,是双脚离开地面跳的意思。说话要让听话的人听明白,写作文也应该让别人看明白,像这样的话语就需要稍加说明。可以改为:“李文的一个花样挂缠别没有踢起来”。“贼毽”也是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是不是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是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由于口语表达学习的欠缺,外界信息接受得少,这些情况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更为普遍。
不仅仅是中年级,就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里也经常会有写不清楚的情况。
一篇六年级作文里的一段话:
有一天,我出去玩,看见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它清澈见底,我心想:这条河挺干净 的,不错!我又看了看,这才发现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呢!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河底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呀! |
一般情况是,首先会一眼看过去,看到小河清澈见底和河底的石头,接着才会细看,发现了小鱼小虾。这段话写的顺序却颠倒了,属于内容表达不清楚。还有“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这句话,两个“它”究竟指的是小鱼小虾还是河水?这是指代不清楚,属于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这些典型例子都说明中年级习作应该学习“写清楚”。
一个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树枝折断了。我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人说:“做喇叭。” |
断了”?为什么“我走过去就问”?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树枝落在我跟前。我抬头看见 两个小孩儿在树上,就走过去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不大的树枝落在我跟前,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去,两个小男孩儿正趴在一棵树上折树枝。我走过去就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
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
怎么写清楚?
在内容构思上,要有顺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清楚。
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选词用语,注意语句要通顺,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清楚是写具体的基础,写具体是写清楚的发展。我们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学习写清楚时写得稍微细一些,也可以认为是写具体;学习写具体时把某些内容写得粗略一些,也就成了写清楚。
作文表达需要有重点。“写清楚”的重点就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就成了写具体的重点。
解读目标3
解读目标4
这是运用语言材料的要求,属于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材料”的外延比“词句”大,课标准确使用了这两个概念。语言材料积累是个整体,个人的积累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这里所说的“语言材料”范围是“平时积累的”,上承第一学段目标“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养成习惯。“在习作中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使用标点符号的目标只提出“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一个“等”字留有余地,没有一刀切。冒号、引号用法比较简单,所以学习水平是“正确使用”。这些目标要求难度都不大,符合学生实际。
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阅读目标提出的“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相照应,读写结合,在自己习作中正确使用,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
课程标标是国家课程的质量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写话教学必须基于课标精神和要求,我们绝不能单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觉,任意拔高!考试命题也必须以此为依据,而不是许多地方那样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