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

(2018-12-03 18:28:34)
标签:

小学习作教学

教学目标

分类: 自主写话教学研究

解读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指出:

 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课受到的社会关注最多。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源于这门课是问题最多的课,其“高耗低效”、“少慢差费”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界。那么,这一问题能否解决?解决的出路何在?语文教学研究人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语文的规格问题。……这里讲的语文规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语文教学目标或语文课程标准。可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龙头。

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教学

 

  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和内容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解读目标1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需之切”“乐其业”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的根本动力,叶圣陶先生称之为无伦的厥绩。

课标对各学段有这样的发展要求:

学 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学段

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

第二学段

习作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三学段

习作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第四学段

写作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认、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乐于书面表达”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目的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必须抓得很紧很紧,保证这一条目标的落实!“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是其重要的组成(当然还有其他重要作用)。

  过去,我们关注多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外在激发,而忽视学习兴趣的内在生发;总是关注自己要教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很少关注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结果是揠苗助长,空中楼阁,还乐此不疲。这种情况决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解读目标2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

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三个分句,提出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其一“观察周围世界。”

这是学习观察的目标要求。

学 段

学习观察的课程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

写话

留心周围事物。

第二学段

习作

观察周围世界。

第三学段

习作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第四学段

写作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课标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把观察的课程目标发展为观察周围的世界”,把初步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发现的习惯发展为学习观察、丰富见闻和注意自己的感受。虽然都是“周围”,却把“事物”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符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发展方向是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指出:“中年级的‘观察’比一开始的‘留心’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般的‘观’,还要‘察’,即要求看得仔细,且要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到了第三学段,要求‘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既是‘习惯’,就需要学生将观察视为自我需求,做到主动地观察、经常地观察。显然,课程标准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一步步提高的,以一步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应该说,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观察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得益。p193

    三年级学习观察的要点:

    1.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抓住书屋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适当展开想象。

    3.注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受感动的内容,注意自己的感受。

 

    其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习作内容的目标要求,“不拘形式”则是习作形式的目标要求。

    课标突出强调了“自己的”,指的是写学生自己所发现和积累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而不是老师要他写的内容,更不是勉强要他们说套话、假话。

    什么是“不拘形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有这样解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习作内容,在低年级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基础上,要求提高,明确提出“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见闻、感受、想象”六个字,看似难度不小,但是在“观察周围世界”的 基础上,在表达形式上,又特别指出“不拘形式”,难度 便可为中年级学生接受。所谓“不拘形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就是‘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创造性表达’。也只有做到‘自主’‘自由’‘创造’,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才能表达自己想写的、高兴写的内容。‘不拘形式’首先是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记叙、描写、说明,可以写童话、写小故事、写书信,甚至写小报道。比方说,写‘我们身处有爱的小手’的活动,给现灾区小朋友捐款,学生就可以写报道,可以写信给灾区的小朋友,也可以写个故事,如班上有个小朋友怎么砸坏储蓄罐,把自己的钱下来寄给灾区等。这些都是按着学生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有学生很想写首小诗,或者两首儿歌,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由此看来,写‘见闻、感受、想象’三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所得有所侧重,既可以结合起来三者都有所表达,也可以择其一二表达。”p194

    除了文体不限,我们认为“不拘形式”至少还有两个含义,一是不拘于结构的完整,不一定要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更不拘于按什么样子或套路套写。二是不限篇幅的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言之有物,是学生自己想写、喜欢写的内容。(参见《让小学作文不再难教》p27

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我们一定要切实落实“不拘形式地写”的要求,不能再做揠苗助长那样的蠢事了。

 

 一个不拘形式的习作案例:

【点评】

这篇作文写得不拘形式,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全都是自己的真心话。这样做很好。如果再能好好读一读,认真修改修改,一定会写得更好。

三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口语化的表达比较多,说起话来罗里罗嗦的,甚至会写得不清楚,用词不当,出现不通顺的句子。这是我们要下功夫指导的作文基本功,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

 

     其三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内容表达的目标要求,关键词是“写清楚”

    把什么写清楚?“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习水平是“注意”,不要拔高为“学会”,更不能要求“掌握”。

    过去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做到“内容具体”。2001年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二两各学段都没有提出内容表达方面的要求,到了第三学段一下子就提出了“内容具体”。这都太突然了!从没有要求到“内容具体”是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生一下子能上得去吗?联想幼儿学说话总会经历由说不清楚到说清楚,再到说得好一些的过程,小学生学习作文在达到“写具体”前,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写清楚”的阶段?

现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地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把那个高台阶分成了两个低一些的台阶,成为“不提要求——写清楚——内容具体这样三个阶段,学生就好上那个台阶了。

 

究竟什么是“写清楚”?

  一篇四年级作文片断:

 一天,我和院子里的同学踢毽子。我们正玩着。李文的一个挂缠别没有起来。我们让他供毽子。他供着供着,一会儿就供起贼毽来了

 

挂缠别是什么?这是毽子的一种踢法,是娃娃们的叫法。这个字是陕西方言,应该读biè,是双脚离开地面跳的意思。说话要让听话的人听明白,写作文也应该让别人看明白,像这样的话语就需要稍加说明。可以改为:李文的一个花样挂缠别没有踢起来贼毽也是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是不是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是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由于口语表达学习的欠缺,外界信息接受得少,这些情况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更为普遍。

不仅仅是中年级,就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里也经常会有写不清楚的情况。

一篇六年级作文里的一段话:

有一天,我出去玩,看见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它清澈见底,我心想:这条河挺干净

的,不错!我又看了看,这才发现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呢!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河底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呀!

 

一般情况是,首先会一眼看过去,看到小河清澈见底和河底的石头,接着才会细看,发现了小鱼小虾。这段话写的顺序却颠倒了,属于内容表达不清楚。还有“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这句话,两个“它”究竟指的是小鱼小虾还是河水?这是指代不清楚,属于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这些典型例子都说明中年级习作应该学习“写清楚”。

 “写清楚”和“写具体”有什么不同?

一个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树枝折断了。我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人说:“做喇叭。”

 

    划横线的两句话写得不够清楚:听见“嘎巴”一声,怎么就会知道“树枝

断了”?为什么“我走过去就问”?
   
按这两个问题修改一下就清楚了: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树枝落在我跟前。我抬头看见

两个小孩儿在树上,就走过去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如果写得再具体一些就可以是: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不大的树枝落在我跟前,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去,两个小孩儿正一棵树上折树枝我走过去就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

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

怎么写清楚?

在内容构思上,要有顺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清楚。

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选词用语,注意语句要通顺,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清楚是写具体的基础,写具体是写清楚的发展。我们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学习写清楚时写得稍微细一些,也可以认为是写具体;学习写具体时把某些内容写得粗略一些,也就成了写清楚。

作文表达需要有重点。“写清楚”的重点就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就成了写具体的重点。

 

解读目标3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这是应用文的目标要求。书信和便条都只要求是“简短的”,强调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学习水平只是“能用”、不是“会写”。“会写”不一定是进行交流的。

解读目标4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是运用语言材料的要求,属于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材料”的外延比“词句”大,课标准确使用了这两个概念。语言材料积累是个整体,个人的积累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这里所说的“语言材料”范围是“平时积累的”,上承第一学段目标“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养成习惯。“在习作中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特别”强调“有新鲜感的词句”,符合小学生心理,有利于主动学习积累。这里提出的“词句”,和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一致的,体现了读写结合。

  解读目标5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这是修改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要求,属于语言表达的目标。

  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学习修改“词句”,而且只要求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学习水平不是“能”,也不是“学会”,只要求“学习”;只提出修改“习作中”的。这些要求都很低,一定要好好理解和把握。

使用标点符号的目标只提出“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一个“等”字留有余地,没有一刀切。冒号、引号用法比较简单,所以学习水平是“正确使用”。这些目标要求难度都不大,符合学生实际。

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阅读目标提出的“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相照应,读写结合,在自己习作中正确使用,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

 

课程标标是国家课程的质量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写话教学必须基于课标精神和要求,我们绝不能单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觉,任意拔高!考试命题也必须以此为依据,而不是许多地方那样的试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