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三年级习作怎教?(上)
(2018-12-17 19:01:58)
标签:
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教材 |
分类: 自主写话教学研究 |
(上)
一
很长很长时间了,“作文难写”和“作文难教”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老大难题 。现在都使用统编教材了,还是摆脱不了这个老大难。症结何在?
让我们反思反思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目标要求高,不适合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要求高,“越位”了,“缺位”了,使得学生写作文困难重重,难
以解决,这样的作文教学能不难学,能不难教吗?
问题二,习惯于“我教你学”,按自己认为的学生作文样式教学生。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十年多了,老师们都知道“学
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一到教学实践上仍然是以教师中心,习惯于“我教你学”,按自己认为的学生作文样式教学生。这样的教学,忽视学生的需要,学生总是被动的学,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三,评改作文要求高。
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按自己认为的学生作文样式教学生,必然会影响到评改作文。一说到怎么评价学生作文,不管是几年级的老师往往会立刻想到:中心、条理(结构)、详略、描写、抒情、修辞等等。用一般写作理论的条条评价小学生作文,难免拔高要求,伤害了学习写作文的小孩子,也伤害了老师自己。
问题四,考试要求高。
作文考试置课程标准不顾,不少试题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偏高。由于大多数地方的都实行的是县(区)级或者学区统考,而且是老师交换年级评卷,考试分数又和考绩挂钩。就是试题的评分标准不高,也总会有评卷老师拔高的情况。
问题五,“写法第一”的取向仍然普遍存在。
写法技巧至今仍然是不少老师作文教学的第一取向。
作文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但是教给写法不是作文教学的全部,更不是作文的根本。作文的根本是写作表达的需要,也就是“乐于写”“需之切”的写作动机。心中有话要说、有话要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产生了写作动机。没有这样的表达需要和动机,“若不是为着必要和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叶圣陶语)。
上面反思的这五种问题,全国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只是严重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问题的症结在哪儿?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小学作文教学也应该“道法自然”。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就是作文教学的“自然”,作文教学顺应了它就是“道法自然”。
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许多老师并不十分清楚。我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经验的“自然”教作文,而很少顺应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这个“自然”: 总是想着“让学生写什么样的么样作文”,而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应该学习写什么样的作文”; 总是想着“学生的作文写得怎么样”,却很少关注“学生是怎么写的”; 总是想着“我怎么教作文”,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习作文”。
我们把作文教学的“自然”弄错了,结果是对小学作文定位不准,拔高作文要求,教学主体颠倒,难怪“作文难写,作文难教”的难题至今难以解决。这正是问题的症结!
使用统编教材必须对症下药,解决难题:遵课标,认识“习作”究竟是什么;顺学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二 “习作”究竟是什么?
(一)课标对“习作”的定位
正确认识课标对习作的定位,是教好统编教材习作的前提。
1.课改前历次大纲的定位是什么?
1978年、1986年两部大纲的定位都是“作文”:“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1992年发布的《义务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图通过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来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大纲对小学生作文性质(定位)的表述是:“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把86年大纲“会写简短的记叙文”的要求降低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
陈国雄、崔峦二位先生解读说:经过“这样的修改,更加明确了小学生作文属于习作、练笔的性质。”刘秀英先生也指出:这部大纲“区分了作文与小学生作文的不同层次,明确提出小学生作文属于练习的性质”。虽然专家们这样解读,
但是大纲里所有的表述仍然是“作文”。
这部大纲把前两个大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要求改为“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进步,不过,这个 “恰当”要求到什么程度呢?根据这部大纲的教学要求可以知道,这个“恰当”指的是 “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但是不少老师都以为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前两个教学大纲都提出三年级“开始命题作文,学习写简短的记叙文”。这个要求至今还深深的扎根在很多老师的认识之中。尽管1992年大纲降低为写“片断”,却还是对成篇作文说的。
2001年,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两个版本《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写作目标做了准确定位。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准确而全面地定义了什么是写作。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 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写话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习作就是学习和练习写作,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这个定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全面的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坚实的理论基础。
l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中特别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强调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怎么实施“自主习作”“自由表达”?
转变观念,付诸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
“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儿童的方式来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指出:
“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造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自己的所想、所说和所感。也别是写话,更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p202)
基于课标,让习作教学回家!
课标的习作“课程目标目标和内容”和“实施建议”中有关写作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就是实施“自主习作”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也是我们使用统编教材的行动指南。
摒弃适合老师的教学,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
3.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了课标的定位
统编版小语《教师教学用书》二下编写者之一段宗平,在二年级下册写话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话“‘易趣’ 为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张“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程序,要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
写作专家刘庆锡、朱金顺先生认为,写“放胆文”一直延续要到初中阶段,多达九年时间。所以小学生应该学习“放胆文”, 写话和习作都是学习写“放胆文”。
第一学段 |
写话 |
放胆写自己想说的话 |
第二学段 |
习作 |
开始学习放胆文 |
第三学段 |
习作 |
继续学习放胆文,开始收拢一些 |
第四学段 |
写作 |
在放胆文习作的基础上学习写作 |
人教社高级编辑、统编小语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林孝杰,这样阐述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写话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册教科书写话,重在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写话能力。在话题的选择上,十分注意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让学生写自己的好朋友、看图编故事。在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有效指导。有的给出了可以仿照的例子,如,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提供了不同的问句让学生模仿;有的提供了写话的思路,如,写自己的好朋友,利用表格提示学生要写的内容,让学生能围绕一定的内容来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写话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要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写话是很难的事情,珍惜学生留下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语句。要打破传统的认为写话就是要写一段话的观念,其实学生可以通过表格来描述他身边的朋友、通过写问句卡片来描述心底的疑问,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也是写话的一种。最后一次写话要求学生想养小动物的理由,注意不是去描述动物的外貌。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写成一段话,可以分点写,形式多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这些话都告诉我们,统编教科书遵循了课标对写话的定位,其特点:一要重“趣”,一定要让学生对学生书面表达有兴趣;二要重“易”,打破传统的认为写话就是要写一段话的观念,一定要让孩子们容易写,让他们放胆写——“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同样,统编中高年级教材也严格遵循了对习作的定位。第二学段开始学习写放胆文,同样一要重“趣”,二要重“易”。教学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三、解读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指出:
(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教学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课标对各学段有这样的发展要求:
学 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
第一学段 |
写话 |
对写话有兴趣。 |
第二学段 |
习作 |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
第三学段 |
习作 |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
第四学段 |
写作 |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认、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
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其一,“观察周围世界。”
这是学习观察的目标要求。
学 段 |
学习观察的课程目标要求 |
|
第一学段 |
写话 |
留心周围事物。 |
第二学段 |
习作 |
观察周围世界。 |
第三学段 |
习作 |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
第四学段 |
写作 |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
课标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把观察的课程目标发展为“观察周围的世界”,把初步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发现的习惯发展为学习观察、丰富见闻和注意自己的感受。虽然都是“周围”,却把“事物”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符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发展方向是“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有这样解读:
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我们一定要切实落实“不拘形式地写”的要求,不能再做揠苗助长那样的蠢事了。
【点评】
这篇作文写得不拘形式,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全都是自己的真心话。这样做很好。如果再能好好读一读,认真修改修改,一定会写得更好。
三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口语化的表达比较多,说起话来罗里罗嗦的,甚至会写得不清楚,用词不当,出现不通顺的句子。这是我们要下功夫指导的作文基本功,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
现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地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把那个高台阶分成了两个低一些的台阶,成为“不提要求——写清楚——内容具体”这样三个阶段,学生就好上那个台阶了。
究竟什么是“写清楚”?
一
|
“挂缠别”是什么?这是毽子的一种踢法,是娃娃们的叫法。这个“别”字是陕西方言,应该读biè,是双脚离开地面跳的意思。说话要让听话的人听明白,写作文也应该让别人看明白,像这样的话语就需要稍加说明。可以改为:“李文的一个花样挂缠别没有踢起来”。“贼毽”也是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是不是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是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由于口语表达学习的欠缺,外界信息接受得少,这些情况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更为普遍。
不仅仅是中年级,就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里也经常会有写不清楚的情况。
一篇六年级作文里的一段话:
有一天,我出去玩,看见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它清澈见底,我心想:这条河挺干净 的,不错!我又看了看,这才发现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呢!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河底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呀! |
一般情况是,首先会一眼看过去,看到小河清澈见底和河底的石头,接着才会细看,发现了小鱼小虾。这段话写的顺序却颠倒了,属于内容表达不清楚。还有“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这句话,两个“它”究竟指的是小鱼小虾还是河水?这是指代不清楚,属于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这些典型例子都说明中年级习作应该学习“写清楚”。
一个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树枝折断了。我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人说:“做喇叭。” |
断了”?为什么“我走过去就问”?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树枝落在我跟前。我抬头看见 两个小孩儿在树上,就走过去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不大的树枝落在我跟前,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去,两个小男孩儿正趴在一棵树上折树枝。我走过去就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
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
怎么写清楚?
在内容构思上,要有顺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清楚。
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选词用语,注意语句要通顺,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清楚是写具体的基础,写具体是写清楚的发展。我们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学习写清楚时写得稍微细一些,也可以认为是写具体;学习写具体时把某些内容写得粗略一些,也就成了写清楚。
作文表达需要有重点。“写清楚”的重点就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就成了写具体的重点。
解读目标3
解读目标4
这是运用语言材料的要求,属于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材料”的外延比“词句”大,课标准确使用了这两个概念。语言材料积累是个整体,个人的积累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这里所说的“语言材料”范围是“平时积累的”,上承第一学段目标“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养成习惯。“在习作中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使用标点符号的目标只提出“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一个“等”字留有余地,没有一刀切。冒号、引号用法比较简单,所以学习水平是“正确使用”。这些目标要求难度都不大,符合学生实际。
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阅读目标提出的“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相照应,读写结合,在自己习作中正确使用,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
课程标标是国家课程的质量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写话教学必须基于课标精神和要求,我们绝不能单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觉,任意拔高!考试命题也必须以此为依据,而不是许多地方那样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