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教材的三年级习作怎教?(上)

(2018-12-17 19:01:58)
标签:

小学习作教学

培训教材

分类: 自主写话教学研究

  统编教材的三年级习作怎教?

(上)

 

  西安 李志远(三百卷生)

 

    826日晚,在Cctalk鲲鹏小语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李志远老师做了一次“统编教材的三年级习作怎么教的”的讲座,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我们将这次讲座内容做了摘录和整理,分两次发表。

 

  统编教材遇到了老大难

很长很长时间了,“作文难写”和“作文难教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老大难题 。现在都使用统编教材了,还是摆脱不了这个老大难。症结何在?

让我们反思反思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目标要求高,不适合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要求高,“越位”了,“缺位”了,使得学生写作文困难重重,难

以解决,这样的作文教学能不难学,能不难教吗?

问题二,习惯于“我教你学”,按自己认为的学生作文样式教学生。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十年多了,老师们都知道“学

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一到教学实践上仍然是以教师中心,习惯于“我教你学”,按自己认为的学生作文样式教学生。这样的教学,忽视学生的需要,学生总是被动的学,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三,评改作文要求高。

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按自己认为的学生作文样式教学生,必然会影响到评改作文。一说到怎么评价学生作文,不管是几年级的老师往往会立刻想到:中心、条理(结构)、详略、描写、抒情、修辞等等。用一般写作理论的条条评价小学生作文,难免拔高要求,伤害了学习写作文的小孩子,也伤害了老师自己。

问题四,考试要求高。

作文考试置课程标准不顾,不少试题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偏高。由于大多数地方的都实行的是县(区)级或者学区统考,而且是老师交换年级评卷,考试分数又和考绩挂钩。就是试题的评分标准不高,也总会有评卷老师拔高的情况。

问题五,“写法第一”的取向仍然普遍存在。

写法技巧至今仍然是不少老师作文教学的第一取向。

作文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但是教给写法不是作文教学的全部,更不是作文的根本。作文的根本是写作表达的需要,也就是“乐于写”“需之切”的写作动机。心中有话要说、有话要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产生了写作动机。没有这样的表达需要和动机,若不是为着必要和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叶圣陶语)。

 

上面反思的这五种问题,全国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只是严重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问题的症结在哪儿?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小学作文教学也应该“道法自然”。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就是作文教学的“自然”,作文教学顺应了它就是“道法自然”。

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许多老师并不十分清楚。我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经验的“自然”教作文,而很少顺应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这个“自然”: 总是想着让学生写什么样的么样作文”,而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应该学习写什么样的作文”; 总是想着学生的作文写得怎么样,却很少关注“学生是怎么写的; 总是想着我怎么教作文,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习作文

我们把作文教学的“自然”弄错了,结果是对小学作文定位不准,拔高作文要求,教学主体颠倒,难怪“作文难写,作文难教”的难题至今难以解决。这正是问题的症结!

使用统编教材必须对症下药,解决难题:遵课标,认识“习作”究竟是什么;顺学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二 “习作”究竟是什么?

(一)课标对“习作”的定位

正确认识课标对习作的定位,是教好统编教材习作的前提。   

1.课改前历次大纲的定位是什么?

1978年、1986年两部大纲的定位都是“作文”:“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1992年发布的《义务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图通过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来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大纲对小学生作文性质(定位)的表述是:“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把86年大纲“会写简短的记叙文”的要求降低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

陈国雄、崔峦二位先生解读说:经过“这样的修改,更加明确了小学生作文属于习作、练笔的性质。”刘秀英先生也指出:这部大纲“区分了作文与小学生作文的不同层次,明确提出小学生作文属于练习的性质”。虽然专家们这样解读, 但是大纲里所有的表述仍然是“作文”。           

这部大纲把前两个大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要求改为“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进步,不过,这个 “恰当”要求到什么程度呢?根据这部大纲的教学要求可以知道,这个“恰当”指的是 “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但是不少老师都以为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再看看这三部大纲对三年级作文的部分教学要求:

  1978年大纲:“开始命题作文,学习写简短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通顺。

  1986年大纲:“开始命题作文,学习写简短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具体、语句比较通顺。

  1992年大纲:“18.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比较具体的片断。

前两个教学大纲都提出三年级“开始命题作文,学习写简短的记叙文”。这个要求至今还深深的扎根在很多老师的认识之中。尽管1992年大纲降低为写“片断”,却还是对成篇作文说的。

 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认识:尽管已经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从固有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出发,还没能把小学生习作和一般作文区别开来,对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的定位不准,而且从写作表达方面提出了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过高教学要求 。

  2. 课程标准的准确定位

2001年,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两个版本《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写作目标做了准确定位。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准确而全面地定义了什么是写作。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 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写话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习作就是学习和练习写作,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这个定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全面的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坚实的理论基础。

l  习作是“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中特别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强调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坚持的理念: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主张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课程标准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之《前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写作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写作本应是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中学生的写作,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的事物”。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怎么实施“自主习作”“自由表达”?

转变观念,付诸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

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儿童的方式来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指出:

“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造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自己的所想、所说和所感。也别是写话,更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p202

基于课标,让习作教学回家!

课标的习作“课程目标目标和内容”和“实施建议”中有关写作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就是实施“自主习作”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也是我们使用统编教材的行动指南。

摒弃适合老师的教学,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

 

3.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了课标的定位

统编版小语《教师教学用书》二下编写者之一段宗平,在二年级下册写话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话“‘易趣’ 为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张“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程序,要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

写作专家刘庆锡、朱金顺先生认为,写“放胆文”一直延续要到初中阶段,多达九年时间。所以小学生应该学习“放胆文”, 写话和习作都是学习写“放胆文”。

第一学段

写话

放胆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

习作

开始学习放胆文

第三学段

习作

继续学习放胆文,开始收拢一些

第四学段

写作

在放胆文习作的基础上学习写作

人教社高级编辑、统编小语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林孝杰,这样阐述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写话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册教科书写话,重在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写话能力。在话题的选择上,十分注意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让学生写自己的好朋友、看图编故事。在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有效指导。有的给出了可以仿照的例子,如,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提供了不同的问句让学生模仿;有的提供了写话的思路,如,写自己的好朋友,利用表格提示学生要写的内容,让学生能围绕一定的内容来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写话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要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写话是很难的事情,珍惜学生留下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语句。要打破传统的认为写话就是要写一段话的观念,其实学生可以通过表格来描述他身边的朋友、通过写问句卡片来描述心底的疑问,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也是写话的一种。最后一次写话要求学生想养小动物的理由,注意不是去描述动物的外貌。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写成一段话,可以分点写,形式多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这些话都告诉我们,统编教科书遵循了课标对写话的定位,其特点:一要重“趣”,一定要让学生对学生书面表达有兴趣;二要重“易”,打破传统的认为写话就是要写一段话的观念,一定要让孩子们容易写,让他们放胆写——“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同样,统编中高年级教材也严格遵循了对习作的定位。第二学段开始学习写放胆文,同样一要重“趣”,二要重“易”。教学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三、解读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指出:

 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课受到的社会关注最多。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源于这门课是问题最多的课,其“高耗低效”、“少慢差费”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界。那么,这一问题能否解决?解决的出路何在?语文教学研究人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语文的规格问题。……这里讲的语文规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语文教学目标或语文课程标准。可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龙头。

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教学

 

  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和内容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解读目标1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需之切”“乐其业”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的根本动力,叶圣陶先生称之为无伦的厥绩。

课标对各学段有这样的发展要求:

学 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学段

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

第二学段

习作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三学段

习作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第四学段

写作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认、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乐于书面表达”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目的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必须抓得很紧很紧,保证这一条目标的落实!“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是其重要的组成(当然还有其他重要作用)。

  过去,我们关注多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外在激发,而忽视学习兴趣的内在生发;总是关注自己要教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很少关注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结果是揠苗助长,空中楼阁,还乐此不疲。这种情况决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解读目标2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

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三个分句,提出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其一“观察周围世界。”

这是学习观察的目标要求。

学 段

学习观察的课程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

写话

留心周围事物。

第二学段

习作

观察周围世界。

第三学段

习作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第四学段

写作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课标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把观察的课程目标发展为观察周围的世界”,把初步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发现的习惯发展为学习观察、丰富见闻和注意自己的感受。虽然都是“周围”,却把“事物”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符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发展方向是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指出:“中年级的‘观察’比一开始的‘留心’提高了一步,不仅是一般的‘观’,还要‘察’,即要求看得仔细,且要动脑筋去思考、去研究。到了第三学段,要求‘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既是‘习惯’,就需要学生将观察视为自我需求,做到主动地观察、经常地观察。显然,课程标准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一步步提高的,以一步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应该说,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观察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得益。p193

    三年级学习观察的要点:

    1.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抓住书屋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适当展开想象。

    3.注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受感动的内容,注意自己的感受。

 

    其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习作内容的目标要求,“不拘形式”则是习作形式的目标要求。

    课标突出强调了“自己的”,指的是写学生自己所发现和积累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而不是老师要他写的内容,更不是勉强要他们说套话、假话。

    什么是“不拘形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有这样解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习作内容,在低年级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基础上,要求提高,明确提出“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见闻、感受、想象”六个字,看似难度不小,但是在“观察周围世界”的 基础上,在表达形式上,又特别指出“不拘形式”,难度 便可为中年级学生接受。所谓“不拘形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就是‘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创造性表达’。也只有做到‘自主’‘自由’‘创造’,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才能表达自己想写的、高兴写的内容。‘不拘形式’首先是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记叙、描写、说明,可以写童话、写小故事、写书信,甚至写小报道。比方说,写‘我们身处有爱的小手’的活动,给现灾区小朋友捐款,学生就可以写报道,可以写信给灾区的小朋友,也可以写个故事,如班上有个小朋友怎么砸坏储蓄罐,把自己的钱下来寄给灾区等。这些都是按着学生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有学生很想写首小诗,或者两首儿歌,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由此看来,写‘见闻、感受、想象’三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所得有所侧重,既可以结合起来三者都有所表达,也可以择其一二表达。”p194

    除了文体不限,我们认为“不拘形式”至少还有两个含义,一是不拘于结构的完整,不一定要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更不拘于按什么样子或套路套写。二是不限篇幅的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言之有物,是学生自己想写、喜欢写的内容。(参见《让小学作文不再难教》p27

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我们一定要切实落实“不拘形式地写”的要求,不能再做揠苗助长那样的蠢事了。

 

 一个不拘形式的习作案例:

 

【点评】

这篇作文写得不拘形式,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全都是自己的真心话。这样做很好。如果再能好好读一读,认真修改修改,一定会写得更好。

三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口语化的表达比较多,说起话来罗里罗嗦的,甚至会写得不清楚,用词不当,出现不通顺的句子。这是我们要下功夫指导的作文基本功,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

 

     其三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内容表达的目标要求,关键词是“写清楚”

    把什么写清楚?“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习水平是“注意”,不要拔高为“学会”,更不能要求“掌握”。

    过去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做到“内容具体”。2001年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二两各学段都没有提出内容表达方面的要求,到了第三学段一下子就提出了“内容具体”。这都太突然了!从没有要求到“内容具体”是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生一下子能上得去吗?联想幼儿学说话总会经历由说不清楚到说清楚,再到说得好一些的过程,小学生学习作文在达到“写具体”前,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写清楚”的阶段?

现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地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把那个高台阶分成了两个低一些的台阶,成为“不提要求——写清楚——内容具体这样三个阶段,学生就好上那个台阶了。

 

究竟什么是“写清楚”?

  一篇四年级作文片断:

 一天,我和院子里的同学踢毽子。我们正玩着。李文的一个挂缠别没有起来。我们让他供毽子。他供着供着,一会儿就供起贼毽来了

 

挂缠别是什么?这是毽子的一种踢法,是娃娃们的叫法。这个字是陕西方言,应该读biè,是双脚离开地面跳的意思。说话要让听话的人听明白,写作文也应该让别人看明白,像这样的话语就需要稍加说明。可以改为:李文的一个花样挂缠别没有踢起来贼毽也是孩子们自己的说法,是不是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是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由于口语表达学习的欠缺,外界信息接受得少,这些情况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更为普遍。

不仅仅是中年级,就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里也经常会有写不清楚的情况。

一篇六年级作文里的一段话:

有一天,我出去玩,看见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它清澈见底,我心想:这条河挺干净

的,不错!我又看了看,这才发现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呢!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河底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呀!

 

一般情况是,首先会一眼看过去,看到小河清澈见底和河底的石头,接着才会细看,发现了小鱼小虾。这段话写的顺序却颠倒了,属于内容表达不清楚。还有“它还可以让人看见它深处的石头”这句话,两个“它”究竟指的是小鱼小虾还是河水?这是指代不清楚,属于语言表达得不清楚。

这些典型例子都说明中年级习作应该学习“写清楚”。

 “写清楚”和“写具体”有什么不同?

一个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树枝折断了。我走过去就问:“你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人说:“做喇叭。”

 

    划横线的两句话写得不够清楚:听见“嘎巴”一声,怎么就会知道“树枝

断了”?为什么“我走过去就问”?
   
按这两个问题修改一下就清楚了: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树枝落在我跟前。我抬头看见

两个小孩儿在树上,就走过去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如果写得再具体一些就可以是:

快到村委会的时候,突然听见“嘎巴”一声,一根不大的树枝落在我跟前,把我吓了一跳抬头看去,两个小孩儿正一棵树上折树枝我走过去就问:“你们折树枝干什么?”树上一个小孩儿说:“做喇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清楚”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写作教学的“写清楚”指的是把内容写得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写具体”指的是把内容写得细一些,写出一些细节来,做到不抽象、不笼统。

把话说清楚应该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把话写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

怎么写清楚?

在内容构思上,要有顺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清楚。

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选词用语,注意语句要通顺,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清楚是写具体的基础,写具体是写清楚的发展。我们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学习写清楚时写得稍微细一些,也可以认为是写具体;学习写具体时把某些内容写得粗略一些,也就成了写清楚。

作文表达需要有重点。“写清楚”的重点就是“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就成了写具体的重点。

 

解读目标3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这是应用文的目标要求。书信和便条都只要求是“简短的”,强调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学习水平只是“能用”、不是“会写”。“会写”不一定是进行交流的。

解读目标4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是运用语言材料的要求,属于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材料”的外延比“词句”大,课标准确使用了这两个概念。语言材料积累是个整体,个人的积累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这里所说的“语言材料”范围是“平时积累的”,上承第一学段目标“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养成习惯。“在习作中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特别”强调“有新鲜感的词句”,符合小学生心理,有利于主动学习积累。这里提出的“词句”,和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一致的,体现了读写结合。

  解读目标5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这是修改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要求,属于语言表达的目标。

  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学习修改“词句”,而且只要求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学习水平不是“能”,也不是“学会”,只要求“学习”;只提出修改“习作中”的。这些要求都很低,一定要好好理解和把握。

使用标点符号的目标只提出“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一个“等”字留有余地,没有一刀切。冒号、引号用法比较简单,所以学习水平是“正确使用”。这些目标要求难度都不大,符合学生实际。

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阅读目标提出的“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相照应,读写结合,在自己习作中正确使用,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

 

课程标标是国家课程的质量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写话教学必须基于课标精神和要求,我们绝不能单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觉,任意拔高!考试命题也必须以此为依据,而不是许多地方那样的试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