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苏宁之惑(续)
(2011-11-24 17:54:00)
标签:
转载 |
分类: 风中系列 |
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有一种看法是应该依赖第三方物流配送。
这种看法,太过于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中国纯属痴心妄想。在中国,遍布全国的大型物流企业,能够把手伸到每一个一、二、三、四线城市的,一个都没有。物流行业,相对于大规模飞速成长的电子商务来说,不具备足够的支撑力。客户的交互体验,在一批非专业,且市场格局散乱的物流商面前,变得面目全非。面对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唯一选择,就是自行构建足够强大的物流系统,别无它法。
这种物流体系建设,注定是耗资巨大,且成效反馈需要长久时间。
厂家自建的门店体系,是不是大型零售企业的长久威胁?
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严重威胁。我认为,此种策略极为可笑。从09年开始,中国的人力成本就开始不断提升,并且,商业网点的租金也在不断提升。苏宁的财务数据中,已经体现出人员工资、租金提升的成本压力。这种大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压力,自然也毫不留情的传送给厂家自建的门店体系。
网购的出现,从各个层面都在吞噬厂家自行零售渠道的毛利空间。因为,对于B2C厂商来说,自己没有交互体验的实体渠道,除了图片、文字介绍,让消费者能够对应上门店的实物之外,唯一有效的吸引消费手段就是低价格。消费者,可以到苏宁、国美的实体店体验,也可以到厂家的销售门店体验,最终,完成价格驱动因素的依然是网购威胁。所以,网购对实体销售有价格威胁的因素,对厂家门店一样存在。
单独厂家的门店销售,缺乏体验比较,针对大型零售企业来说,众多品牌集中,有利于消费者做出对比选择。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是没兴趣一家挨一家的逛产品专营店,一次性购物完成,不想浪费时间。没有对比,单纯在一个门店完成购物,根本不可能。
厂家自建门店体系,在零售体系竞争还没趋于激烈时,有其存在的价值,能够让企业完成快速的市场推进。在很多三四线城市,落后的零售业态使得这种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商业形态不断的提升,落后的模式必将遭到淘汰。
对于苏宁来说,那些试图自行构建零售体系,并不配合的产品供应商,不需要采取别的手段,只是强化同紧密配合企业的合作,即可完成对其策略的合理回应。类似,飞利浦这样的供应商,是根本不会有兴趣与野心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城市构建零售网点,但是,他们的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丝毫不弱。只是,缺少同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的紧密合作。苏宁,只需要把对消费者的商业反馈理解无缝的同飞利浦衔接,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双方的利润空间。这叫,引狼入室。
更狠的,是自行设计,贴牌生产。办法多的是,关键就在于四个字:渠道称王。
渠道归于集中,是商业竞争的必然。市场经济的特点保证了,最终全国只能剩下几家大型企业。这是最终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