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主观(续)
(2011-11-21 17:22:27)
标签:
转载 |
分类: 风中系列 |
【注:为什么,我很少提到量化分析,也很少具体谈到估值。因为,不同人的估值逻辑是完全不同的。DCF估值模型,仅仅是一种数学工具。数学工具,只是用来量化计算定性分析的工具。本质上,不同投资者的主观定性思维体系完全不同,而我,又同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型截然不同,又怎能探讨量化分析?因此,只能不说。说了,就是错。】
估值的前提,是值得估值。
企业,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值得长期投资,才会探讨到估值问题。
在估值的过程中,使用保守主义思维,把主观拉近客观,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态度。
索性,再探讨几个企业的估值问题。
小商品城,我认为历史高点,有可能成为绝唱。未来长期估值,将朝着净资产方向缓慢踏进。我基本上,已经不太有把握给这类企业准确估值。因为,商业模式不出现重大调整,将逐渐日落西山。其发展阶段,颇为类似当下美国的百思买,一日不如一日。
苏宁电器,就不能用百思买式衰落来评估。因为,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苏宁的应对策略也不同。所以,网友们总是问起百思买衰落,苏宁是不是也会衰落,我只能用刻舟求剑的典故来形容这种思维。
还有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不少颇具功力的投资者,甚至是极为知名的投资者用美国资本市场消费类企业,同金融类企业市值占比来延伸到中国资本市场。只能说,这种思维的立论基础缺乏重大支撑。因为,美国的消费类企业是全球化企业,类似苹果手持700亿美金,是从你我这些新兴国家、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手中赚取的实际利润。而中国消费类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从目前看,未来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把握可以获得如此高的市值。再去看,可口可乐、宝洁、辉瑞、强生,这些典型的消费类跨国巨头,都把重要市场竞争格局部署在新兴经济体高速成长市场。在这种大环境下,主观想象未来中国消费类企业会驰骋全球,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思维模式。
并且,中国大量消费、IT类企业,已经赴香港、美国上市,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这部分企业的市值组成,应该纳入到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组成结构分析。事实上,我不认为这种统计数据,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依此,去想象上海家化会创造出宝洁式成就,或者,云南白药会成为强生,只是一种主观思维而已。是否客观,有待检验。
雨润食品,是一种值得估值,又不得不运用保守性思维构建客观估值的例子。
在我看来,砍掉政策性补贴部分,加上未来潜在自行构建生猪养殖拉低ROE部分,大概其合理估值已经跌破20港币。10港币的现价,恐怕不足50%安全边际。这仅仅是我的主观判断。这,还是对于一个值得估值的企业,运用的主观估值。而我,也曾经在忽略上诉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在高于合理价格买入,并最终抛出获利。这并不等于我是客观滴,只是一次幸运的投机。
实际上,绝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是,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