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底的半透明(前序)素色医院 发表于 2004-08-10 01:48:03
(2011-10-18 21:29:50)
标签:
杂谈 |
深蓝海底的半透明(前序)
刘童
有一年去大连,我大二,很难想象和家人一起看海。于是独自逃脱。
记忆当中,海是一个人的天堂,醉或睡,都是一个人的事情,肆无忌惮的疯狂。
清晨六点,父母熟睡,一个人乘大巴去海边,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到了银色沙滩,遍布着刺眼,突然有冲动打电话给易术。那个寂寞夏天的炎热午后,和我躺在大大沙发上畅想沉入海底的好朋友。
电话通了,他告诉我他在汕尾,天气阴暗不似大连的阳光,狂风搅拌,大堤上没有人,一个人裹着雨衣坐在岸边,看潮起潮落的欢笑。他笑着说这个世界的风可真够大,大到能够摧毁一切,除了柔软。我那时不能够体会到他的心境,我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爱的崩离,甚至不知道他在进行自我的流放。所幸的是,我们是好朋友,所以能够陪着他叹息。多年后,我懂得,帮不帮得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感同身受。他也就在乎这个。他说他想我们,说他在艰苦的写《陶瓷娃娃》。
大二的夏天,同龄的少年在不同的沙滩,往自己的脸上抹上一道淡蓝的回忆色。
怕长大吗?我问易术。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我们除了笑场只能化作尴尬。就像两个古希腊的孩子,讨论着某种无法释怀的哲学。即使有心却无力背负。
一年两年四年很容易的过去。
十七岁,我挺着胸膛穿着军装站在40度的高温下,眼前逐渐模糊,高声喊着:报告,我要倒下。然后直挺挺的倒下,立正了一个男孩的尊严。
十八岁的时候义无返顾的将所有事情揽在自己的胸膛,不知道解决,只学会了告诉朋友不要怕不要怕。
十九岁没日没夜的看书写东西听音乐,上网聊天,五湖四海随风飘荡。
当作时间的话,“年”并不是一个太长的日子。如果是用来记载历史承载感情的话,通常还是有心无力。所幸的是,我还记得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以不同手机号码命名的密码,也许它们早已经打不通了,但是它们却以昂然的姿态时刻提醒着我它们曾经那么重要的存在过。
二十岁我毕业了,没有喝酒,平静的散步。
小瑾去了电视台,努力的工作。
小弟辞职了,头也不回。
肖水当上了复旦的法学硕士,找到了幸福。
易术离开了长沙,带走了希望。
石竹在花天酒地里流着眼泪给我们拨电话,说她只是有眼泪。
陈峥的诗歌节黄了,DASIY到了法国,三年没有回来了。
因为生活如此,所以文字亦如此,提起笔做记录,发现80年代的我们已经幻化为斗士,在江湖中扬鞭起马。这样那样的纷争,这样那样的标榜,季风过后,梅雨的天空,一切在下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中蔓延。有疑惑,但终被解脱。
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生活正有滋有味的在坚硬的地方长出裂纹,啪啪伴随着声响,所以我们可以不妄自,不菲薄。如同思想里走过的那些人,他们的气味声音,他们的宽厚美丽,让我可以静静的坐下来小栖,拨弄感动的彀皱里,倒影着他们的话语。无论是曦哥的“是否记得”还是华姐的“在外小心”,话不多,但一字一句暗自摁在心里。
只要路上有着他们的目光,成长的路上即使迷离也不会再彷徨着惆怅。在必经的路上选择义无返顾的潜行,如同电影无数的背光。
生活中无数个侧影,交替着交替着就成了我,完全成为了我。旅途中偶然花开,偶然凋谢,颓开不败的姿势让我多少捉摸到一点青春的影子。
你的青春会有多长?肖水总是这样问我,于是我问易术,于是他问小弟。这样的问题彼此传阅,穿越过青涩的季节,然而多年后的今天,我似乎意识到问题的最终是否等价于,有没有永远的朋友。我们现在的回答是有。
那年我们只在河的左边看朝起朝落,而右边的生活还只在我们角膜上憧憬和闪烁。
最终到了要做抉择的那一天。
我选择了去北京,小瑾说8个人这样散了,小弟说来吧给你换了新的床单,肖水陪小井哭了一晚上,易术给我鼓励,石竹学会了在白酒里掺眼泪,她说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醉。陈铮向我借了500块钱。DASIY到了法国,三年都没有回来过,我觉得她也许真的不会回来了。
头发长了,是因为有人说喜欢长头发男孩。我落寞在五一路上的水洼里,头发遮住了眼睛,水的倒影中,他们从我的身边跑过,乘着飞机从我的头顶越过。在闹市的上空,我们坐在废墟的柱顶,啦啦啦试图歌唱,夜风中,我们的青春开了一半,谢了一半,吐露芬芳。
易术说他在北京很好,春树很好,孙睿很好,吴健很好,李老师很好。他的新朋友都很好。因为我们很年轻,所以我们很好。
我们还年轻,是呵,我们还很年轻,正如所写下的文字,很淡,淡到透过我的文字,你可以明晰的看见我们的生活,看见生活里浮游的感情,看见那些折射出来硬朗的光线,无论是真实还是欺骗,总归是我们的生活。
随手拾起一本书,八十年代四个字在上面战战兢兢,期待着可以涅磐的重生。那些争夺,那些骂仗,那些阳光的青春的活泼的动人的脸庞被硬生生撇了一道晒伤的痕迹,围起土族的毛皮,扬起枣树的锋利,张开带茧的土地,拉一声日出的尖鸣。合页。回放。沉静。叹气。本该不属于我的年龄,本该不属于我的文字,终归成了平凡的俗气。本不是我所想,终被缺陷所酿。
也就经常怀念过去的一点时光,然后知道什么才叫悲伤。痛苦加上时间的沉浸,慢慢氲开就成了悲伤。以及无力的心痛。而这个时候,我又总是想到那些青春暖色的记忆像枫树林的叶子,它们被风一吹,扑面而来,又旋既分崩离析。年少的那些朋友,还踩在劈开的竹片上,顺着草沿着河疾冲而下,头发和汗水,落地的夕阳,啦啦的歌唱和欢笑。记忆是可以用来吹曲子的羊草,悠扬单纯,没有杂质。然后快乐。莫名。
易术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开了一半便不知所踪的花。开不开放是我们的漫无目的,何地开放不败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北京的生活很好,上海的生活不错,广州的气温宜人,长沙还有朋友。
孤独一人,行走在夜色里,抬头仰望,在整个城市的废墟柱顶,你问我,童,你可以描绘出你的青春吗?
我站在上面,迎面是大大的冷冷的晦涩的风,消瘦的脸和夜色没有摩擦。有的只是围巾忽低忽高的晃荡。你听到风声,也听到了我的坚定的回答。
我回来。
从过往的青春记忆里回来。
电话通了,他告诉我他在汕尾,天气阴暗不似大连的阳光,狂风搅拌,大堤上没有人,一个人裹着雨衣坐在岸边,看潮起潮落的欢笑。他笑着说这个世界的风可真够大,大到能够摧毁一切,除了柔软。我那时不能够体会到他的心境,我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爱的崩离,甚至不知道他在进行自我的流放。所幸的是,我们是好朋友,所以能够陪着他叹息。多年后,我懂得,帮不帮得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感同身受。他也就在乎这个。他说他想我们,说他在艰苦的写《陶瓷娃娃》。
大二的夏天,同龄的少年在不同的沙滩,往自己的脸上抹上一道淡蓝的回忆色。
怕长大吗?我问易术。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我们除了笑场只能化作尴尬。就像两个古希腊的孩子,讨论着某种无法释怀的哲学。即使有心却无力背负。
一年两年四年很容易的过去。
十七岁,我挺着胸膛穿着军装站在40度的高温下,眼前逐渐模糊,高声喊着:报告,我要倒下。然后直挺挺的倒下,立正了一个男孩的尊严。
十八岁的时候义无返顾的将所有事情揽在自己的胸膛,不知道解决,只学会了告诉朋友不要怕不要怕。
十九岁没日没夜的看书写东西听音乐,上网聊天,五湖四海随风飘荡。
当作时间的话,“年”并不是一个太长的日子。如果是用来记载历史承载感情的话,通常还是有心无力。所幸的是,我还记得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以不同手机号码命名的密码,也许它们早已经打不通了,但是它们却以昂然的姿态时刻提醒着我它们曾经那么重要的存在过。
二十岁我毕业了,没有喝酒,平静的散步。
小瑾去了电视台,努力的工作。
小弟辞职了,头也不回。
肖水当上了复旦的法学硕士,找到了幸福。
易术离开了长沙,带走了希望。
石竹在花天酒地里流着眼泪给我们拨电话,说她只是有眼泪。
陈峥的诗歌节黄了,DASIY到了法国,三年没有回来了。
因为生活如此,所以文字亦如此,提起笔做记录,发现80年代的我们已经幻化为斗士,在江湖中扬鞭起马。这样那样的纷争,这样那样的标榜,季风过后,梅雨的天空,一切在下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中蔓延。有疑惑,但终被解脱。
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生活正有滋有味的在坚硬的地方长出裂纹,啪啪伴随着声响,所以我们可以不妄自,不菲薄。如同思想里走过的那些人,他们的气味声音,他们的宽厚美丽,让我可以静静的坐下来小栖,拨弄感动的彀皱里,倒影着他们的话语。无论是曦哥的“是否记得”还是华姐的“在外小心”,话不多,但一字一句暗自摁在心里。
只要路上有着他们的目光,成长的路上即使迷离也不会再彷徨着惆怅。在必经的路上选择义无返顾的潜行,如同电影无数的背光。
生活中无数个侧影,交替着交替着就成了我,完全成为了我。旅途中偶然花开,偶然凋谢,颓开不败的姿势让我多少捉摸到一点青春的影子。
你的青春会有多长?肖水总是这样问我,于是我问易术,于是他问小弟。这样的问题彼此传阅,穿越过青涩的季节,然而多年后的今天,我似乎意识到问题的最终是否等价于,有没有永远的朋友。我们现在的回答是有。
那年我们只在河的左边看朝起朝落,而右边的生活还只在我们角膜上憧憬和闪烁。
最终到了要做抉择的那一天。
我选择了去北京,小瑾说8个人这样散了,小弟说来吧给你换了新的床单,肖水陪小井哭了一晚上,易术给我鼓励,石竹学会了在白酒里掺眼泪,她说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醉。陈铮向我借了500块钱。DASIY到了法国,三年都没有回来过,我觉得她也许真的不会回来了。
头发长了,是因为有人说喜欢长头发男孩。我落寞在五一路上的水洼里,头发遮住了眼睛,水的倒影中,他们从我的身边跑过,乘着飞机从我的头顶越过。在闹市的上空,我们坐在废墟的柱顶,啦啦啦试图歌唱,夜风中,我们的青春开了一半,谢了一半,吐露芬芳。
易术说他在北京很好,春树很好,孙睿很好,吴健很好,李老师很好。他的新朋友都很好。因为我们很年轻,所以我们很好。
我们还年轻,是呵,我们还很年轻,正如所写下的文字,很淡,淡到透过我的文字,你可以明晰的看见我们的生活,看见生活里浮游的感情,看见那些折射出来硬朗的光线,无论是真实还是欺骗,总归是我们的生活。
随手拾起一本书,八十年代四个字在上面战战兢兢,期待着可以涅磐的重生。那些争夺,那些骂仗,那些阳光的青春的活泼的动人的脸庞被硬生生撇了一道晒伤的痕迹,围起土族的毛皮,扬起枣树的锋利,张开带茧的土地,拉一声日出的尖鸣。合页。回放。沉静。叹气。本该不属于我的年龄,本该不属于我的文字,终归成了平凡的俗气。本不是我所想,终被缺陷所酿。
也就经常怀念过去的一点时光,然后知道什么才叫悲伤。痛苦加上时间的沉浸,慢慢氲开就成了悲伤。以及无力的心痛。而这个时候,我又总是想到那些青春暖色的记忆像枫树林的叶子,它们被风一吹,扑面而来,又旋既分崩离析。年少的那些朋友,还踩在劈开的竹片上,顺着草沿着河疾冲而下,头发和汗水,落地的夕阳,啦啦的歌唱和欢笑。记忆是可以用来吹曲子的羊草,悠扬单纯,没有杂质。然后快乐。莫名。
易术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开了一半便不知所踪的花。开不开放是我们的漫无目的,何地开放不败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北京的生活很好,上海的生活不错,广州的气温宜人,长沙还有朋友。
孤独一人,行走在夜色里,抬头仰望,在整个城市的废墟柱顶,你问我,童,你可以描绘出你的青春吗?
我站在上面,迎面是大大的冷冷的晦涩的风,消瘦的脸和夜色没有摩擦。有的只是围巾忽低忽高的晃荡。你听到风声,也听到了我的坚定的回答。
我回来。
从过往的青春记忆里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