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东欧之行(十一)萨拉热窝·拉丁桥

标签:
杂谈 |
萨拉热窝,位于萨瓦河中游支流博斯纳河畔,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拉丁桥,萨拉热窝老城小河上一座再普通不过的石板桥。然而就是在这座小桥边,100多年前的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
· 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佛朗茨 · 费迪南大公及其夫人的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桥从此名扬天下。
根据有关资料和当地导游的演绎介绍,其实当年在“萨拉热窝事件”中,佛朗茨
·
费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索菲亚遇刺完全可以避免,因为之前当局有关部门已经获得了“情报”,说奥匈帝国的“敌对势力”会在大公指挥军队演习和视察萨拉热窝期间有所“行动”,可是并没有引起大公的足够重视。在这位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普林西普(当年他只有19岁)开枪之前,也已经有人向大公的车队投掷了炸弹(可惜没有爆炸)。然而非常自负的费迪南大公却认为这些“手段”对他没有用,“幸运”在他这一边,并且指令车队继续前行。结果来到拉丁桥边,大公和他的夫人就中了枪,当场毙命。一系列的“偶然”因素,成就了普林西普行刺的“壮举”,也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或许,这些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再说这拉丁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了萨拉热窝,当地人民组织起来开展了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游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波黑及萨拉热窝归属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77年,为了纪念普林西普“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精神,原南联盟政府决定将“拉丁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并在普林西普开枪刺杀费迪南大公站立的石板上刻上一双脚印,同时竖立一块纪念碑。1995年,波黑独立后,小桥上的石板脚印和纪念碑被拆除,小桥也再次易名为“费迪南桥”。所谓的“拉丁桥”,确切地说现在应该叫“费迪南桥”。
文中最后一张图片是我们在萨拉热窝入住的酒店顶楼餐厅所拍(隔着玻璃有些偏色),雨后的城市景色真不错。这座位于萨拉热窝新城区的五星级酒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波黑战争”中曾经遭受到严重破坏,至今也没有完全恢复,其命运就像“坎坷”的拉丁桥一样。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也是“多灾多难”,远的且不说,1992年3月爆发的“波黑战争”,这里曾经发生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1992年3月开始至1996年2月结束)的萨拉热窝都市包围(保卫)战,致使这座千年古城遭受到大规模的损毁和大量的人员伤亡,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被作为重点“目标”遭到严重破坏,而在伤亡人员中80%以上是平民。要知道,作为巴尔干地区著名的古城,萨拉热窝在1984年曾经成功地举办过冬季奥运会。好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波黑及萨拉热窝在1996年实现了和平。
现在的萨拉热窝,不仅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萨拉热窝州的首府(东萨拉热窝),而在法律上,萨拉热窝同时也是波黑另一个政治主体塞族共和国的首都(实际上是在巴尼亚卢卡)。近年来,萨拉热窝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不同的宗教共存,穆斯林,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生活,大家和睦相处,成为巴尔干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文中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