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欧行(十三) 塔林·早晨

标签:
旅游照片杂谈 |
塔林的早晨,静谧,清爽。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塔林港附近,距离老城就几分钟路程。早早起床,咱四处走走。
塔林是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个新兴发展的城市,而塔林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爱沙尼亚国家二次独立所带来的“动力”。国土面积只有4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30多万的爱沙尼亚共和国,2014年GDP超过260亿美元,人均GDP近20000美元,居世界第四十三位,在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中居第一位,也超过了它的“老东家”俄罗斯的平均水平,被人称之为“波罗的海之虎”。
塔林,地处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里加湾和科普利湾之间,海岸线绵延45公里,城市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出头。别小看了这40来万人,它可是占到了爱沙尼亚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塔林港是波罗的海沿岸第二大港口,也是爱沙尼亚最重要的商港,渔港和临港工业中心。随着爱沙尼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塔林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逐年上升。据介绍,每年夏天七八月的旅游旺季,平均每天乘坐海上邮轮到达塔林港的来自世界各国游客超过5000人,而另外还有5000多人通过陆路,或搭乘火车或从高速公路自驾进入爱沙尼亚旅游观光,塔林已成为世界各国游客到北欧及波罗的海旅游观光的新热点。
历史上,塔林曾一度成为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前面文中说过,爱沙尼亚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周边列国的侵略和占领,沙皇俄国从1700年开始,对爱沙尼亚的统治更是长达200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是德军向东推进,为进攻苏联先占领爱沙尼亚;而后苏军反攻,顺势“收复”波罗的海三国。由于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军的“配合”行动,甚至有爱沙尼亚人视德军为“解放者”,战后受到前苏联的“严厉惩罚”,经济建设被“边缘化”,基础工业受到“结构性摧毁”。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91年二次独立的四十几年,爱沙尼亚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前苏联“老大哥”。
1991年,爱沙尼亚脱离前苏联宣布独立后,为寻求本国经济的发展,积极向西方靠拢。2004年,爱沙尼亚加入欧盟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2007年,爱沙尼亚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11年又加入欧元区。近几年,爱沙尼亚的经济高速增长,作为首都的塔林变化就更明显。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塔林新城区也是吊车与脚手架林立,这一点颇有些像东方大国的我们。呵呵..
根据相关数据,加入欧盟这10年间,爱沙尼亚不仅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7100多欧元。爱沙尼亚经济体量虽小,但却“袖珍”,“富足”,“实在”。2014年,爱沙尼亚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9.9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上去也许并不算多,但对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明珠”式的“小国”来说,真是“够”了。
后一篇:2015 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