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不要推倒“老城老街老屋”
据《南方日报》报道,日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广东省代表团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就推进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考察时指出:“老城、老街、老屋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不能因为城市扩张,一味推倒重建。”
汪洋的此番话,可谓从“一省书记”的“微观”的岗位上,看到了保护文化遗存的宏观问题,对其他地方保护好文化遗存也不无启示性和借鉴意义,值得称赞。
众所周知,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而“老城老街老屋”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文化资源,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阁楼,广州的里弄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老城老街老屋”,就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座城市的特色与记忆,同时也是保护一座城市得以永续发展的文化根脉。
然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城乡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有些城市打着“旧城改造”幌子,拆除了很多极具保存价值的“老城老街老屋”;有些城市为了发展房地产业,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使得不少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不断遭到损毁;有些城市为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施行强制拆迁,甚至喊出“只有打碎一个旧世界,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口号,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陈腐的城市建设理念,无不对文化遗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检视各地文化遗产面临的窘境,人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管理者的“权力审美”所致。
所谓“权力审美”,是指某方面的当权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审美的标准来审视一个事物。其实质,是长官意志。
“权力审美”已是一大顽症,社会公众对此意见很大,多有诟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伟康认为,许多城市建设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权力审美。现实中,有些项目的设计方案尽管通过了专家评审,但最终因不符合“长官意志”而被轻易推翻、随意否决。
——“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的城市、地段,几乎比比皆是。但是,主管城市建设的一些领导却总认为本土的东西太土,要国际化,就要向国外看齐,于是作为文化容器的城市却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文化。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有的领导者角色错位,包揽了规划师、建筑师的活儿,连建筑的色彩都要自己来定。由于“权力审美”,审批程序上的“可行性研究”往往变成“可批性研究”,现在,许多有争议的建筑设计,虽由建筑师绘制,但其设计要求是来源于某些领导人的想法。
大量的事实证明,“权力审美”不仅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愈发艰难,而且还制造了太多的“建筑垃圾”,使城市变“丑”。
毫无疑问,政府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主角。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坏由谁负责?答案只有一个: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府责无旁贷。因此,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尤其是如何防止出现“建设性破坏”,如何杜绝出现“权力审美”现象,理应成为每个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汪洋书记关于“老城老街老屋不能一味推倒重建”的想法,为每个城市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具有认识论意义和实践论价值的思考角度,很是值得大家一思、二思、再思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