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作文重题门素材同源责任心 |
高考作文每年都受到社会关注。语文是三大主科之一,作文又是语文考试中的重中之重,因而从作文命题到判分标准到满分作文的出炉,每个环节都牵动人心。
而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就确实“牵动人心”:6月3日,一则“上海高考作文禁用网络词汇”的新闻,赢得了掌声一片;6月8日,又一则“上海高考作文遭遇‘重题门’”的消息,却让人们错愕不已。真乃是:先喜后悲,悲喜交集。
据昨天的《东方早报》报道,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道题和去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撞题”了。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作文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
2010-2011年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赛区初中组第27题: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显然,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同去年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题目几乎如出一辙。
假如排除掉这一事件的主观故意和抄袭之虞的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重题门”呢?我以为,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先说客观原因。“素材同源”是客观原因之一。所谓“素材同源”就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都对王元化的《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这篇文章产生了感兴趣。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解释“重题门”事件时说: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不是来源于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材料,而且题目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材料有两段,上海高考作文只有一段,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巧合”。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会副主任、上海评委会主任姚建庭则表示:“题目确实重了,但这纯属偶然。”的确,在“素材同源”、资讯发达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诸如“考题内容部分重合”的“偶然”情况。
再说主观因素。“责任缺失”是主观因素之一。据曾经参与过高考作文的命题工作的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介绍,高考作文有专门的命题组,一般有五六个专家参与,初步会选出数十个题目,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由招考部门审批,通过后就成为了高考作文题。由此可见,一道试题要过五关斩六将,本不该发生“败走麦城”的事情。老子说,“天下之事,必作于细”。高考,就是学生天大之事。如果从命题组到上级部门,人人都能做到尽职尽责,守土有责,增强责任心,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责任心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障。有人说,高考命题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工作。正因如此,担负高考命题的工作者更应增强“高考无小事”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必作于细”的责任心。无数事实一再证明: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虽说在高考中出现“似曾相识”的作文试题十分鲜见,却还谈不上是“弥天大过”,无需过逾“上纲上线”,非得来个“置之死地而后快”不可。但是,“重题”毕竟是高考命题之大忌,“撞题”毕竟是高考命题之瑕疵,因而问题发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其网站上的一番文过饰非的“说辞”,着实很难让人信服。
想起两句哲言:一句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另一句是“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与其绞尽脑筋地作些闪烁其辞的辩解,莫如以极大的勇气去承认错误、正视问题,给出一个清楚的交代。我想,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公众和考生的原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相信在明年的高考命题时“同样的错误不会发生两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