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月,让我们关注“人生”

(2010-05-30 08:34:00)
标签:

人生

大讨论

彷徨

困惑

孙之逊按:继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开展“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大讨论30年之后,今年的5月《中国青年》杂志又组织开展了“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大讨论。本文系本人为此次讨论而作。

                       五月,让我们关注“人生”

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三十年前的五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三十年后的五月,一封署名马本勋的读者来信《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再掀人生价值大讨论的热潮。两次讨论,虽相距整整三十年,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前者旨在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后者重在探讨“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如何行”;两次讨论,虽都在不同年份的五月,但却有相同的主旨:心系青年,关注人生。

这或许是一种时间的巧合。

在我五月的阅读中,有三个人闯入了我的视野。巧的是,他们三人,都是曾经的漂泊者:一个是我国著名的歌手李玉刚,一个是美国著名作家谢尔顿,一个是世界著名金融家索罗斯。因而,当我在《中国青年》读到马本勋的《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这封“读者来信”后,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李玉刚、谢尔顿和索罗斯。因为,在他们成功之前也曾有过“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的感叹。

李玉刚作为农家子弟,其最初的演艺生涯可谓举步维艰,甚至连温饱都成了问题。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纵身跳进了辽河,试图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严酷的现实。幸好,他被几个流浪者及时发现并救起,方幸免于难。随后,他成为了流浪者队伍中的一员,长达数月之久。而谢尔顿也有过与李玉刚相似的经历。谢尔顿出生在一个穷困的家庭,自小就四处迁徙,浪迹天涯。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只吃一顿饭,他曾哀求房东,让他咬一口厨房里的火腿:“只咬一口!”房东断然拒绝了他这一“卑贱”的要求。于是,他绝望了,一连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在床上静静地等死,后被房东及时发现,把他从死亡线拉了回来。索罗斯的家境虽没有李玉刚和谢尔顿那般饥寒交迫,但纳粹德国占领布达佩斯后,迫使他过早的逃亡国外谋生。17岁的索罗斯先去了瑞士,后去了伦敦,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日子,是索罗斯生命中最黑暗、最卑微的岁月。

李玉刚、谢尔顿和索罗斯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者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的成功是以挫折和磨难为基础的,是与他们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砺与考验分不开的。

时间的巧合,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在《中国青年》发表《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这封“读者来信”的时候,已是80岁高龄的索罗斯再次来到了中国,并通过一家网络视频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中国的年轻人。索罗斯在回答“年轻人面临很多挑战,他们有很多想法、很多梦,他们想成功,想尽最大的努力。您认为成功有捷径吗”这一提问题时说:“我年轻的时候想得很多,很有热情和兴趣,想要有所成就。实际中我却做不到,这使我很沮丧。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成功,现在我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直到差不多最近才实现了我年轻时的梦想,使我感到很欣慰,但这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实现的。我年轻时的问题是我没有把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没有进入世界,世界对我来说好像是一扇关着的门,我在敲门,但是没有找到开门的钥匙,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钥匙。当然你的经历经验越多,开启其他的门也就更容易。”我想,索罗斯的一席话,既有认识论的价值,也有实践论的意义,对在“漂泊之路”上出现诸如困惑、迷茫、焦虑、自卑、沮丧等“漂泊烦恼”的青年人是不无启发和教益的。

“春归芳草绿,阳和物候新”——五月,是四季中的美好的季节。

五月,让我们重温司马迁的名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五月,让我们吟唱蒲松龄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五月,让我们记住《中国青年》杂志分别为两次讨论配发的两则编者按中的两段话:“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较大的社会进步前夕,差不多都发生过人生观的大讨论。彷徨、苦闷相对于麻木、僵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漂泊,作为一种生命状态,艰难总是会与之相伴相随。”

五月,让我们心系青年,关注人生,让漂泊者走出彷徨和困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