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与“国事”:哪个不是哪个是
(2010-03-10 10:07:41)
标签:
国事国是共定国是共商国是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规范性权威性杂谈 |
日前,拙作《贾庆国委员:强忍悲痛“议国是”》一文贴上后,我接到多位网友的“纸条”,询问“‘国是’与‘国事’:哪个不是哪个是”的问题。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也证明了在“贾庆国委员:强忍悲痛‘议国是’”一文中所使用的“国是”一词并无不当。
现就“国事”与“国是”这两个词的相关问题作如下解释,并求教于同道和方家。
第一,“国是”的出处。据考证,“国是”一词,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卷58《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这是“国是”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见,当下使用频率极高的“共商国是”一词,就是从“共定国是”演变而来的。
第二,“国事”与“国是”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国事”的解释是:名词,国家大事,如“关心国事”。“国是”的释义是:名词,书面语,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而“共定国是”一句中的“是”,即为则也,而“则”,按《尔雅释诂》的释义是“常也”、“法也”;“共定国是”的“共”,按《说文解字》的释义是“共,同也”,即齐心协力的意思。概括地说,“共商国是”一词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
第三,“国事”与“国是”的区别。“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但二者同中有异:一是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二是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三是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国是”与“国事”,虽意义相近,但不是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二者既不可替代,更不可混淆。如此,有关“‘国是’与‘国事’:哪个不是哪个是”的问题,已基本厘清了。
窃以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提高本国语文应用水平,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个字(词)做起,自觉争当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规范性与权威性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