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死节之血性李云
(2022-04-06 09:45:05)| 分类: 读史札记 |
慷慨死节之血性李云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曾经这样写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其中这个桓、灵二帝,是东汉政府达到黑暗高峰的最坏时期。逢此之世,当真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人间再无道理好讲。但天下清流前仆后继,不惧生死,依然激切言事,抨击时政。烈士死节,则自李云为端始。
李云,字行祖,甘陵(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性好学,善阴阳。初举孝廉,再迁白马(今河南滑县)令”。
其时正值汉桓帝当朝,延熹二年(159年),有五个宦官以诛杀外戚梁冀,功封五侯,号称“五常侍”,专权用事,加上地震及各种灾异不断发生,世间再无清平模样。《东观汉记》载:“白马令李云,素刚,忧国,乃露布(指书札不封口)上书。”且将副本同时递交三府司。《后汉书》载其言辞甚为激切:“……帝者,缔也(言审缔于物也)。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尺一(诏书之谓)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桓帝闻奏大怒,立即下狱考治。当时弘农五官椽杜众,也是清流人物,物伤其类,遂上书,愿与李云同日而死。桓帝愈怒,亦命廷尉将之下狱。大鸿胪陈蕃、太常杨秉、洛阳市长沐茂、郎中上官资乃一同上疏营救,桓帝越加恚怒,以“大不敬”罪将上疏诸人革职降级,将李云、杜众杀死于狱中。
果然是皇帝一怒,流血飘杵。
《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如下议论: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盖东汉末年,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清流”和以宦官阉寺为代表的“浊流”形成激烈对抗,由于宦官背靠昏君,所以对抗结果“浊流”总能占据上风。但“清流”激扬名节,慷慨赴死,仕途可以被黜,头颅可以被砍,意志却从未被屈服。
终桓灵二朝,宦竖以“党人”罪名,大肆构陷罗织,先后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两次“党锢之祸”,被处死、流放、贬黜、终身禁锢的“党人”达千人之数。清流名士戮杀几尽,中国文化遭受浩劫。
李云、杜众之烈士赴义,开创了汉末士子捐躯报命的先河。中国知识分子之固有血性,令无数后来人接踵相继,激扬传承,乃使我民族精神屹立不倒,万古不磨。李云作为县令而入列传,亦可见史家褒赞之隆。李云的老家河北清河县,以及周边的故城县、武城县,皆以李云为乡贤,代代祭祀。“石柱凤鸣”是古代清河八景之一,为后世瞻仰凭吊。《水经注》则称其为“李氏柱石”。李云虽死,万古犹生。
李云被杀当年,汉末大儒蔡邕有《述行赋》,专咏此事。其序曰:
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
其文辞忉惮凄恻,令人不忍卒读。结尾则直抒怀抱,道是善恶大义,安能苟且,虽独征无俦,我心不灭:
登高斯赋,义有取兮。则善戒恶,岂云苟兮?翩翩独征,无俦与兮。言旋言复,我心胥兮。
哀哉壮哉,滑县能得李云为县令,千秋之下,与有荣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