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帝师、三朝元老张酺

(2022-04-06 09:44:06)
分类: 读史札记

一代帝师、三朝元老张酺

 

相较于西汉的“如日之升”,东汉则可称为“江河日下”。东汉19514帝,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第一届史称“光武中兴”,第二届汉明帝和第三届汉章帝,史称“明章之治”,第四届汉和帝,也有“永元之隆”的雅誉,总之前四位都还算好,都算是正常即位和正常去世的。和帝死,东汉建国也才81年。此后,便进入非正常时期,无能昏聩的皇帝是又小又弱又烂,轮番弄权的外戚与宦官是比贪比坏比贱,朝中一片黑暗,民间肆意并吞。可老百姓居然又忍受了114年,最后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东汉才算彻底结束。

我们按照时间轴继续厘清,第一届汉光武当皇帝当了32年,前文已述,其时有东郡太守耿纯做代表。接下来有明、章、和三帝在位,共49年,大约还可以称作治世好时光,我们且组合一下,选一个三朝元老、一代帝师张酺,他在东郡做太守之职居然有十五年之久,足以代表一时之概。

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其祖张耳,刘邦时封赵王,传子张敖,坐事被废。到张酺的爷爷张充,已开始走读书做学问的路子了。张充和刘秀是同学,刘秀毕业就去造反,张充则专钻《尚书》之学,随后就把平生学业传给了孙子张酺。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姓外戚小侯开南宫之学,设置五经师,此时张酺已颇有学名,于是被延请专教《尚书》,且不时还要给汉明帝去上课,明帝很喜欢,于是提拔为郎官,赐车马衣裳”,派他专门教授皇太子。张酺为人质朴直率,能够依据经义内容,对照日常朝廷事务来讲课,所以一边讲经,一边说一些“匡正之辞”,严肃认真,皇太子也很忌惮他。这就是张酺称为“帝王师”的由来,为历代后世儒家所传颂。盖中国古代儒生的最高理想,从来就不是“取而代之”当皇帝的,而是“得君行道”,做帝王之师。

公元75年,汉章帝继位,立即提拔张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秩俸比照二千石。几个月后,约76年春,赐张酺路费三十万,就任东郡太守。

张酺上任后,行事刚毅果断,盖有二端,可考其管理思想。一是召用义勇兵卒,“搏击豪强”。从西汉就开始的土地兼并,到了东汉愈演愈烈,各地“豪强”遍布,官府难以抑制,张酺上来就是“武出台”,要打就打,不怕你不听。二是严禁官吏杀掠“盗徒”,说长官受赃犹且不至于死罪,这些所谓的“盗徒”,都是些饥寒交迫的贫雇农,为衣食所迫而犯法,又何必苦掠穷治呢?由此可见,帝师的境界水平,看来还真不是吹的。

当时东郡府内有一吏员叫王青,爷爷跟着翟义反王莽,守节不降而被烧死;爹爹任刘秀时的东郡都尉功曹,下乡遇贼,为保护都尉而死;其时王青作为小史,也跟随下乡,被流矢穿过咽喉部位,虽不死而声已嘶哑,可谓三世忠勇。但王青自此身带残疾,不能拔举,于是张酺极力举荐,最后被司空府授职为步兵司马。

公元85年,章帝元和二年,皇帝东巡,至东郡拜见张酺。是的,你没看错,是拜见。汉章帝自从张酺离朝外任,师徒二人已有十来年没见过面了,授业之恩,时常提及,说张酺讲课,能够经常对我进行“谏正”,这样的诚心是多么难得,“可谓有史鱼之风矣”。史鱼,正是东郡春秋时卫国的一名贤大夫,经常以直言谏君。汉章帝有如此胸襟见识,可见是一位明君英主,所谓的“明章之治”,实明帝以开之,章帝以成之也。

其时,正是二月丙辰初六,即公元85320日,卫南之坡,濮水之阳,桑叶吐翠,岸柳摇黄。张酺和他的门生及郡县掾史全部先期于大庭集合,皇帝入庭,首先备弟子礼仪,礼毕,请张酺升座开讲《尚书》一篇,皇帝和张酺的门徒属吏一起聆听。然后,让尚书令王鲔上台,与张酺互相诘难([东汉观记]),究其实,也无非是宣扬衬托主讲人张酺而已。再然后,行君臣之礼,皇帝颁恩赏赐,参与听课的不但都得到了赏赐物品,而且居然和皇帝当了一回“同学”,所以皆大欢喜,“莫不沾洽”。

这样的故事,大约也只有在两汉重儒且君王有节制的年代里才会发生,到后世,虽也有“经筵”之设,虽也多帝王之师,但要赶上张酺的排场,是再也不可能了。

张酺任职东郡十五年,到汉和帝时迁任魏郡太守,转升河南尹,依然是耿直任事,不避权贵。后又担任太仆、太尉、司徒等职,品列三公,位极人臣,堪称异数。其子张蕃任和帝的侍讲,继续担任帝师。公元104年,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又拜为光禄勋,月余薨亡,和帝驾素车穿白衣亲自吊唁,“赗赠恩宠异于它相”,可谓极尽哀荣。

两年后,汉和帝病逝,东汉的好时光已然所剩无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