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儿
(2011-04-26 10:10:36)
标签:
沈浩波 |
分类: 生活 |
我给沈三儿发消息,总以“三公子”开头,因为我们很少联系,所以每次我都在后面加上自己的名字。沈三儿就会回,“知道,就你一人这么变态叫我。”
呵呵,好像是挺变态的。我还起过更变态的名字,比如我叫李杰“杰王子”,他说每次一听就起一身疹子;华楠是“坑木”,他每次都要反复纠正,“是炕木,点儿炕木的炕木!”,但分明“坑木”更铿锵有力不是?而老师在我的手机里,被默默得存为了“王爷”,我并没有敢告诉他。
我总觉得,以我自己的方式叫这些心里的好朋友,就跟他们更近更要好的。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
周末去周庄做了个小采访,所谓民谣诗歌节,就是一帮文艺青年穿得五颜六色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得瞎哼哼。
我是去看沈三儿的,掰掰手指头,我认识他第5年了。这5年,他从一个不见经传的小老板变成了一个人人见到都要喊“沈总”的圈内大牛,也算是事业有成。他真的像他的诗里说的,“在通往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五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要朗诵诗,所以他打电话给我,我当下就决定要去捧场。
沈三在台上光彩照人。尽管普通话念得乱七八糟,尽管底下的人没几个知道他在讲什么,但他念诗的时候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好像舞台观众都不存在似的,只有诗。他说,我只想念诗,一念诗,我就不一样了。
的确不一样。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他穿着件皮夹克,带我在夜黑风高的晚上穿过北二环雍和宫附近狭长的胡同,找到一家湖南菜馆。彼时他长得还没有那么岁月峥嵘状,鼻眼怪温和的,但乍一看还是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这样变成了朋友。朋友这种关系,说起来挺怪的。有些人你看第一眼就知道会维系关系多长时间,不管多久没有讲话,再碰到了总能立刻就亲切起来。沈三儿就是这样的朋友。
我看过柴静当时写沈三儿的一篇文章。说6年前,他们两人一起去湖南卫视做一个节目。给五百多号人念诗,观众是随便拉来的,她写道:
“有个24岁的光头拿着张纸,对着晃得人什么也看不见的灯浑不吝地大声念:题目《说说我自己》。底下有人发出“切…”的声音。
他得意洋洋地往下念:
“南人问我
对自己的诗歌水准
有没有一个清醒的定位
…
现在,南人兄
我要老老实实地告诉你
我觉得我自己
正在通往牛*的路上一路狂奔”
底下睡着的人都醒了,没赶上的就疑疑惑惑地问旁边的人“牛什么?”
然后跟着起一大哄,掌声哇哇。”
呵呵,柴静的文章是06年写的,我刚认识沈三儿。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心里的沈三儿跟别人看到的不太一样。在别人眼里,他很能张罗,会带着现金去谈版权,果决又有魄力。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他要内向得多。
我们不太交谈,我指那种一来一回的聊天儿,我甚至怕与他讲话。大多数时候需要拼命找话题,才不至尴尬。而且我很怕看他的眼睛,觉得过于咄咄逼人,让人心里不安。越是如此,就越是容易将自己和盘托出。每次见过沈三儿,我总后悔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至于他,总是抽很多烟,回忆不起来说了些什么。
跟沈三儿聊天,不是那么愉快的事儿。一是我自己总是莫名紧张,二他的气场不是那种平和舒服的,得要找到两人能聊得起来的一来一回的那种情况,很罕见。我不太喜欢自己讲太多,对方很寡言,但我与沈三喝茶聊天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这也是挺奇怪的一桩事。
而且我们也从不谈工作。照理,他是我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应有很多往来。我跟他汇报过几次工作,比如做了他的什么书,有多大版面之类的,他总是一副羞于谈及甚至不耐烦的态度,慢慢的我也就再也不说了。他们的活动,有时候底下的员工邀我参加,在会场见到沈三,他也会现出隐隐的羞涩状,好像不小心被我撞见不好意思似的。
那就真的没什么好谈的了。
只有有限的几次,对话很愉悦。比如谈到诗什么的。我不太看得懂诗的,尤其看不懂沈三他们写的诗。这如何能聊起来,也是挺不可思议的事儿。我只能总结,大约是凡进入了那个领域,沈三就会像换个人一样,变得兴奋又热烈,自信且周身发亮。
这一次在周庄,我们趁没事儿去古镇溜达,在一个面对湖面没有人的荒僻亭子里,突然聊到了“诗歌”。挺古怪的,在那样的地方,那种时候。他说他大学刚毕业,有一次回北师大念诗,才念了几句,领导就上台让他下去,结果他捧着电脑一边跑一边念,对方就追着他,两人绕场跑了好几圈,他终于把诗念完了。
想想,是个挺滑稽的场景。沈三儿说这些的时候,现出一种平常很少见的顽童一样的神色,我一直觉得他长得老,那一刻,那个亭子里的气场难得让人觉得舒服又宁静。安安稳稳的。
我们又聊到韩东。我一直挺喜欢韩东,我说觉得金牛座的韩东特别认真,而且有自己的体系,感觉他在搭一座塔,韩东的塔,一点儿一点儿,精雕细刻的。三儿立马接上,“太对了!但是恰恰是因为太有体系了,过于固执不是好事儿。”我明白他的意思。我们很认真又接着探讨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过程愉快。
他讲起十多年前的那些事儿,作为“下半身派”的代表(咳,这是什么派呀,敢这么标榜自己,就是勇气啊),种种挣扎,我听来如说书,有趣又辛酸。
我大概是沈三们一直鄙视的那种读者,从小接受的是唯美浪漫派教育,觉得他们横空出世,如洪水猛兽。且不论是否真好,他们多少拓展了文学的多样性,还是他说的,不能有体系,不能被限制住,应该多元。这点我很赞同。
心底里,我觉得我俩都是敏感又内向的人。不同的是,沈三有平衡的另一面,在他的挣钱事业上,强硬又高调,他做得很成功。而且,他是内心坚定的人,明确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管外面洪水滔天,都始终勇往直前。
我真心欣赏他的这一点。为能有这样一个朋友,感到很自豪。
呵呵,好像是挺变态的。我还起过更变态的名字,比如我叫李杰“杰王子”,他说每次一听就起一身疹子;华楠是“坑木”,他每次都要反复纠正,“是炕木,点儿炕木的炕木!”,但分明“坑木”更铿锵有力不是?而老师在我的手机里,被默默得存为了“王爷”,我并没有敢告诉他。
我总觉得,以我自己的方式叫这些心里的好朋友,就跟他们更近更要好的。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
周末去周庄做了个小采访,所谓民谣诗歌节,就是一帮文艺青年穿得五颜六色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得瞎哼哼。
我是去看沈三儿的,掰掰手指头,我认识他第5年了。这5年,他从一个不见经传的小老板变成了一个人人见到都要喊“沈总”的圈内大牛,也算是事业有成。他真的像他的诗里说的,“在通往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五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要朗诵诗,所以他打电话给我,我当下就决定要去捧场。
沈三在台上光彩照人。尽管普通话念得乱七八糟,尽管底下的人没几个知道他在讲什么,但他念诗的时候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好像舞台观众都不存在似的,只有诗。他说,我只想念诗,一念诗,我就不一样了。
的确不一样。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他穿着件皮夹克,带我在夜黑风高的晚上穿过北二环雍和宫附近狭长的胡同,找到一家湖南菜馆。彼时他长得还没有那么岁月峥嵘状,鼻眼怪温和的,但乍一看还是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这样变成了朋友。朋友这种关系,说起来挺怪的。有些人你看第一眼就知道会维系关系多长时间,不管多久没有讲话,再碰到了总能立刻就亲切起来。沈三儿就是这样的朋友。
我看过柴静当时写沈三儿的一篇文章。说6年前,他们两人一起去湖南卫视做一个节目。给五百多号人念诗,观众是随便拉来的,她写道:
“有个24岁的光头拿着张纸,对着晃得人什么也看不见的灯浑不吝地大声念:题目《说说我自己》。底下有人发出“切…”的声音。
他得意洋洋地往下念:
“南人问我
对自己的诗歌水准
有没有一个清醒的定位
…
现在,南人兄
我要老老实实地告诉你
我觉得我自己
正在通往牛*的路上一路狂奔”
底下睡着的人都醒了,没赶上的就疑疑惑惑地问旁边的人“牛什么?”
然后跟着起一大哄,掌声哇哇。”
呵呵,柴静的文章是06年写的,我刚认识沈三儿。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心里的沈三儿跟别人看到的不太一样。在别人眼里,他很能张罗,会带着现金去谈版权,果决又有魄力。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他要内向得多。
我们不太交谈,我指那种一来一回的聊天儿,我甚至怕与他讲话。大多数时候需要拼命找话题,才不至尴尬。而且我很怕看他的眼睛,觉得过于咄咄逼人,让人心里不安。越是如此,就越是容易将自己和盘托出。每次见过沈三儿,我总后悔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至于他,总是抽很多烟,回忆不起来说了些什么。
跟沈三儿聊天,不是那么愉快的事儿。一是我自己总是莫名紧张,二他的气场不是那种平和舒服的,得要找到两人能聊得起来的一来一回的那种情况,很罕见。我不太喜欢自己讲太多,对方很寡言,但我与沈三喝茶聊天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这也是挺奇怪的一桩事。
而且我们也从不谈工作。照理,他是我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应有很多往来。我跟他汇报过几次工作,比如做了他的什么书,有多大版面之类的,他总是一副羞于谈及甚至不耐烦的态度,慢慢的我也就再也不说了。他们的活动,有时候底下的员工邀我参加,在会场见到沈三,他也会现出隐隐的羞涩状,好像不小心被我撞见不好意思似的。
那就真的没什么好谈的了。
只有有限的几次,对话很愉悦。比如谈到诗什么的。我不太看得懂诗的,尤其看不懂沈三他们写的诗。这如何能聊起来,也是挺不可思议的事儿。我只能总结,大约是凡进入了那个领域,沈三就会像换个人一样,变得兴奋又热烈,自信且周身发亮。
这一次在周庄,我们趁没事儿去古镇溜达,在一个面对湖面没有人的荒僻亭子里,突然聊到了“诗歌”。挺古怪的,在那样的地方,那种时候。他说他大学刚毕业,有一次回北师大念诗,才念了几句,领导就上台让他下去,结果他捧着电脑一边跑一边念,对方就追着他,两人绕场跑了好几圈,他终于把诗念完了。
想想,是个挺滑稽的场景。沈三儿说这些的时候,现出一种平常很少见的顽童一样的神色,我一直觉得他长得老,那一刻,那个亭子里的气场难得让人觉得舒服又宁静。安安稳稳的。
我们又聊到韩东。我一直挺喜欢韩东,我说觉得金牛座的韩东特别认真,而且有自己的体系,感觉他在搭一座塔,韩东的塔,一点儿一点儿,精雕细刻的。三儿立马接上,“太对了!但是恰恰是因为太有体系了,过于固执不是好事儿。”我明白他的意思。我们很认真又接着探讨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过程愉快。
他讲起十多年前的那些事儿,作为“下半身派”的代表(咳,这是什么派呀,敢这么标榜自己,就是勇气啊),种种挣扎,我听来如说书,有趣又辛酸。
我大概是沈三们一直鄙视的那种读者,从小接受的是唯美浪漫派教育,觉得他们横空出世,如洪水猛兽。且不论是否真好,他们多少拓展了文学的多样性,还是他说的,不能有体系,不能被限制住,应该多元。这点我很赞同。
心底里,我觉得我俩都是敏感又内向的人。不同的是,沈三有平衡的另一面,在他的挣钱事业上,强硬又高调,他做得很成功。而且,他是内心坚定的人,明确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管外面洪水滔天,都始终勇往直前。
我真心欣赏他的这一点。为能有这样一个朋友,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