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侬 我
侬
( 上 篇 )
湖州是有6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遗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在这里筑一城名“菰城”;秦朝时易名“乌程”;三国时东吴在此置“吴兴郡”;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改郡治为州治,因城临太湖之滨,故得“湖州”之名。
地处天目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之间的湖州,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景致明媚娟丽;又兼水丰地肥,是富庶宜居的鱼米之乡。宋末元初时文学家、“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在他的《湖州》一诗中,就充分的表达了他对湖州的山光、水色、人文、风情的由衷喜爱: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在这江南清丽地,人生最合住的湖州,满怀仰慕之情的我们,要去看望近千年前就被世人誉为“元人冠冕”、中国书画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赵孟頫先生。
“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那两页厚重的紫红色大门徐徐开启,我们庄严的走进了这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将了解一位开创元代新画风的大家。
院内侧边有一座亭,墨色的额上悬着三个字,是墨绿色的“我侬亭”。亭的造型相当别致,它像一个大梳妆台,中间是一面巨大的铜镜,镜上有一首《我侬词》,这是赵孟頫夫人的杰作。在这座故居里我们除了想知道赵孟頫的故事外,也想知道他们夫妻俩琴瑟和鸣、如这清丽之地一般风雅韵绵的动人传奇人生。

赵孟頫(公元1254 -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系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出生官臣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为南宋高官。他天资聪慧,自幼勤勉,读书过目不忘,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特别是书法运笔舒展之流畅,丹墨落笔如有神。14岁时,因其父逝世,赵孟頫则因世家为官而得以入补官爵,并通过了吏部官员的层层考试,得到真州司户参军一职。
因南宋灭,元朝兴,赵孟頫便闭门不出,在家潜心研经习义,学业愈发精深,声名愈发远播。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元世祖忽必烈令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前往江南,搜访隐居的前宋名流遗臣为己所用,在搜得的20多人中,赵孟頫名列榜首。
忽必烈早就闻知南宋有一奇才名赵孟頫,召见时,御眼一看,赵孟頫不仅才华横溢、潇洒磊落、文采不凡;而且玉树临风、眉清目秀、慧中秀外;忽必烈心中暗想道:好一位江南气韵美才子,此人怎能在凡间,当为仙境之人才是。忽必烈毫不掩饰自己心中的喜悦,只恨相见太晚。立即当庭破例赐赵孟頫座位于右丞相之上,日后对他也给予实实在在的信任重用。
到元祐三年,新帝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待赵孟頫之亲密更胜于先祖忽必烈,直呼赵孟頫为赵子昂,并列出他的七大优异之处:帝王苗裔、状貌昳丽、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微,如唐有李白,宋有苏子瞻。并说:“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拜赵孟頫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并封其为魏国公,授一品衔,推恩其三代子孙。
赵孟頫是元初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全面的书法家,他的篆书、籀书、行书、隶书、楷书、草书样样俱佳,其中以楷书、行书造诣最高,影响最深。有明人宋濂记述说,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有人将赵孟頫书法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而赵孟頫对中国书法更重要的贡献是他提出的书法研究论书,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雪松(赵孟頫)敞开大门。”这是对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由此证明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大力推崇文人画的崇高地位。
赵孟頫的画开创一代风气,他擅长各种绘画,山水、人物、鞍马、工墨、竹、花鸟、等等,绘画中以“飞白法画石,篆书法绘树”,以“书法运笔写竹”,笔墨圆润苍秀。他主张“作画贵在古意”,他的画作吸收了唐人的“致”,采纳了北宋的“雄”,并剔除了二者中的“纤”与“犷
”,开创了元朝一代新画风。
作为“元人冠冕”、“一代宗师”,赵孟頫的画风、书风影响了很多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拜他为师的弟子众多,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彥卿、外孙王蒙、黄公望、倪赞等等。赵孟頫、他儿子、他孙子三人都创作了《人马图》,此传为佳话,世人合称为《三世人马图》。赵孟頫的许多传世之作,书法如碑刻《胡笳十八拍》、行书《洛神赋》、书录《归去来辞》《兰亭十三跋》《道德经》等等;画作如《重江叠幛图》、《鹊华秋色》、《秋郊饮马》、《松石老子图》等等。不仅荣享中华,还名播四海,国内外收藏机构与收藏家,都视其作品为拱璧、贵如珍宝,堪称“荣际五朝,名满四海”。1987年,国际天文组织以赵孟頫命名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的艺术成就,以此标志中华优秀文化在无限时空中,是与日月同辉。
故居旧址展览馆里大大小小的厅堂有十几二十间,散布在曲曲弯弯的长廓两侧,我们沿着长廊一间间走过,又走过小溪上的石桥、涉过池水上一块块跳石,登上故居里的一个楼阁。楼阁不大也不高,仅有两层,中间有整幅由赵子昂书写的木刻《道德经》。楼的的位置虽不高,但已足以让我将全庭院的光景览括入目了。在这故居的每间展厅里,我细细阅览,了解到赵孟頫不平凡的一生,他的才华、他的成就、他的荣耀,让我钦佩得五体投地、敬仰得如视高山,但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他与夫人管道昇的故事。

(赵孟頫书法《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