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2025-07-10 09:22:00)
标签:

杂谈

                             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一到湖州,网约车司机一路都在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着“湖州三绝”,他的眉飞色舞中,那份掩饰不住的热情和自豪,真令人感动。是啊,作为主人翁,谁不夸自己家乡好,谁不为自己的家乡骄傲,谁不为举荐自己的家乡而出一份力。下车时,我们谢谢了他的精心介绍,告诉他,“三绝”那是绝对要去看的。

          湖州“三绝”指的就是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我们首先来到“飞英公园”,因为塔里塔就是“飞英塔”,而飞英塔就在飞英公园内,我想这个公园应该是以“飞英塔”命名的吧。

           飞英塔始建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传说在唐咸通年间,有位高僧叫云皎,他从长安云游归来,带回了他在长安收藏到的“7粒舍利及阿育王的饲虎面像”,于是他在湖州专门建了一座石塔用于珍藏。宋开宝年间,为了更好的保护这座珍贵的石塔,便在石塔外面再建了一座木塔,木塔正好罩住石塔,石塔在木塔里,就像一个睡在妈妈肚子里的婴儿,得到绝对的安全保护,于是湖州就有了这座“塔里塔”。“塔里塔”又因内里的石塔藏有2粒舍利子,便取“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之义取名为“飞英塔”。
           此塔在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遭遇了一次严重雷击,木塔被雷火焚毁,石塔也受到严重损伤。后任湖州刺史的常同,重新修建了塔内的石塔;瑞平元年(公元1234)又将外面的木塔修缮一新,此后历代都进行过多次的修整。无奈木塔终是耐不住岁月的侵蚀,在1929年时,木塔顶端发生了大面积的坍塌,里面的石塔也因此遭到了创损。直到1982年,国家拨出专款对飞英塔进行了一场抢救性的全面复修,1986年飞英两塔才完全按宋时的原貌复修一新。“飞英塔”作为全国重点古存文物,现在派有专门的护塔人,以最大的努力让千年古塔,历久弥坚。
          从外观看“飞英塔”,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绝”,就是一座形状与许多宝塔相似的普通木塔,尖顶加飞檐;它的“绝”,是必须进入塔内后才能体验到的。

            经过塔前的安全门检,我们进入到了飞英塔内,塔内面积很小,幸好和我们同时进入的游人不是太多,我们还能在木塔有限的空间里悠然悠然的围着石塔转上一个圈。石塔的石材本是灰色的,大约是光线的作用,塔身不仅明亮还有了多重色彩;包裹在外层的木塔全是红色的,不知本是红木质地还是刷的红色油漆;木塔内部的结构挺复杂的,有结实精巧的挑梁、有层层上升的小回廊、有能渗入光照门洞似的窗口。我很是惊讶,塔内的空间容积非常有限,而且越往上空间容积越小,在这么狭窄的空间里,当初这木塔是如何建造成的?需要在塔内搭脚手架吗?这么小的空间里,人在脚手架上施工应该因受限制而操作得很艰难吧?那层层的小回廊又是用什么样的构件,让它们牢牢的稳固在塔壁上的?
         聪明伟大的中国古代工匠们,具有创造奇迹的能力,他们用一座值得被世人炫耀的“塔里塔”、被世人称为湖州“三绝”之一的“塔里塔”,为我的一连串疑问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湖州的“府庙”又称城隍庙。   
              庙内面积不大,但整体建筑群结构有点复杂。首先我们走过了一座“政通人和”的高大牌楼,牌楼两层檐,三重翘角。然后,再走近府庙,府庙算不上高大,开有三个拱洞门,正中的洞门上悬有黑底描金的“府庙”匾额。
             从洞门进入庙内,一看,外观不算高大的府庙,内里倒是别有洞天。它是一座形似四合院式的建筑群,整个庙宇因面积不是太宽敞,所以各式建筑紧凑有序:二进式前后庭院,左右还各有厢房、戏台、古井等等。一进是正殿,正殿是一座比较特别的走马楼式三面封闭的大殿堂;二进是一个后殿,后殿的背后,又是一座大牌坊。
            据介绍府庙是已历经了三代城隍庙神的城隍庙,最早一代城隍庙神贡奉的是五代后唐所敕封的“阜俗安成王”;第二代城隍庙神贡奉的是明洪武十年敕封的“威灵公”;第三代城隍庙神,也就是现在府庙里敬贡的庙神则是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始尊的“湖州府城隍劳公神” 。

           现在府庙中的第三代庙神“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就是曾任湖州知府的劳钺。
            劳钺:字廷器,江西德化(今九江)人,明景泰五年(1454)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曾任南直隶江浦(南京)、山东临清、陕西山阴知县,在各地的任上,他政绩显著,深得人心。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调任湖州知府,在任4年,为官清廉,正义正气、力剿太湖盗匪,保湖州一方平安;大力兴修水利、克治虫灾水灾,修城池、办府学,编修《湖州府志》(世称劳志)等等,他的业绩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湖州经济大繁荣;也由此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深受湖州百姓爱戴拥护。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六月十三日,劳钺在任上不幸卒逝,遗骨葬回他的江西德化老家时,湖州人们沿途扶棺相送,挥泪惜别。
           人们不忘劳钺于湖州的恩情,敬奉劳公为新一代城隍庙神,并在原来的城隍庙中又新加建一座“劳公祠”,还在祠中为劳钺雕像一座,以便百姓长久祭祀。于是湖州城隍庙中就又有了一座城隍庙,府庙就成了城隍庙中有城隍庙的“庙中庙”。这“庙中庙”在全国范围内是唯此一家的独品,誉之为湖州“三绝”中之一绝。
           倍受湖州人们崇敬的“湖州城隍劳公神”,雕像端庄而威严,他让我有很多感慨:为官一任,鞠躬尽瘁;以民为上,造福一方;便能得到人们永久的拥戴和纪念;百姓是最知恩感恩的,孰重孰轻,孰是孰非,百姓心中有杆秤。劳钺一生“勤慎耿介、政多恺悌”,正如府庙正殿上那幅楹联所言:
                                      青天有眼善恶两种对待,红日无私贫富一样照应

                               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从府庙出来,我们叫了网约车,准备去看“三绝”中的最后一绝“ 桥下桥”。
            在车上,网约司机说,其实你们是不需要叫车,因为从这里往左转个弯,再走几步就是桥下桥了,距离近得很。
            我们面面相觑,唯有自嘲:这就叫作不识湖州真面目,哪里辩得清东西和南北。

            湖州新开河就是“桥下桥”的所在地,古代时它不叫新开河,而是叫东苕溪,是京杭大运河湖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苕溪的南端,有一座古旧的三孔石砌拱桥,叫潮音桥;桥长54.2米,宽5米,高7米,三孔总跨度是29米。桥上两端各有27级石阶,石阶很宽敞,每级都是两条石板并列,我们沿着石阶走上桥顶,每级阶都不高,所以上下行走很轻松、毫不费力;桥两侧的护栏是石质封闭式墙垛,这种封闭式墙垛叫“吴王靠”,它既安全又可供行人停靠歇息;桥头还有卧有汉白玉的石头狮子。
           介绍中说清同治《湖州志府》记载,东苕溪上原本是没有桥的,这里只有一个渡口,叫“潮音古渡口” ,渡口两岸均建有渡亭,用于为渡河者们遮风避雨。在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时任湖州知府的魏济,为了方便两岸百姓,撤掉了潮音渡口,在渡口原址上架起了这座桥;桥两端仍建有遮风避雨的桥亭,新建的桥就是这座“潮音桥”。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湖州知府陈幼学将潮音桥又再次重建,并将桥两端的桥亭改为桥阁,桥阁有了上下楼层,阁下可避风遮雨,阁上可观景赏月。经历漫长年代后,潮音桥多次毁损,又多次整修,现在我们看到的潮音古桥,是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在明朝旧桥的基础上修葺成的。
           有一本书叫《谈湖州的桥》,书作者是著名书法家谭建丞,他的书中有篇章专门介绍了潮音桥,指出了潮音桥与其它桥在建筑结构上的不同,他说:潮音桥桥脚盖桩密排极深,可千年不动摇,且离桥墩数大,更有皮木桩和石垛。桥堍四角在建桥时必放果核四种:香樟、松柏、枸杞、石榴,桥成数年后萌芽成树。
           我们走在潮音桥上,虽然没见到桥上有高大的香樟和松柏,但见到桥头真的长有娇小玲珑、青绿欲滴的枸杞和石榴。
           此桥为什么叫潮音桥?有的说是浩浩荡荡的天目山水奔泻而下,直至湖州碧浪湖,途中穿城南而入市,一路水流急湍,涛声如潮响,故称潮音桥;有的说建桥前,这里本就是古潮音渡,此桥只是沿袭了原来古渡口的名称而已;也有说潮音渡口原名是慈感寺渡,潮音二字取义舟山普陀山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有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众说不一。

         东苕溪(  新开河)上桥很多,我的视线穿过潮音桥拱洞,看到它的上游有一座桥,下游也有一座桥,虽然桥与桥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都是横跨新开河的桥,只是建的地段不同而已,怎么看也不像它们有桥下桥的关系。
           这时有一位过路的老者,是桥头南街的老住户,他看出了我们的疑惑,问我们是在找桥下桥?我们说是的。于是,他热心的引路,并指点给我们看。
           仔细一看,我不禁哑然:天啦,居然是这么一座小桥,小得很像是个玩具,藏在潮音桥的拱洞下,就像是牛栏里关了一只小猫,得用加倍放大镜才能找得到。幸亏得到了这位热心人的指点,要不然我们做梦也想不到,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看到的却是一个巨人脚下藏着一个袖珍小娃娃。“桥下桥”,这“下桥”也隐蔽得太绝了吧,真不亏是“三绝”中一绝呀。
          我特地在娃娃般的小桥上走了一趟,原来小桥下面流淌的是一股源自天目山的西苕溪水,在这里汇入东苕溪。这股西苕溪虽然水流不大,溪床不宽,但它仍能阻挡东进西出的行人,所以在汇入东苕溪口上建了这座跨东越西的小桥,原来是一座小木桥,后来才改成了坚固的石桥。别小瞧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看这桥:微拱形的石头桥面,吴王靠式的石头桥栏,桥栏上还不忘雕塑出一支支小石柱,凡桥该有的,它应有尽有,虽小小巧巧、袖袖珍珍,但扎扎实实、平平稳稳,就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桥。
          于是“桥下桥”,桥上走人,桥下也走人;桥上的桥是南北走向,桥下的桥是东西走向,两桥走向形成了十字交叉,这很有点现代立架桥的态势。有人说这是现代化立架桥的雏形,我很赞同这种说法。乍看有点不起眼的“桥下桥”,但越仔细看就觉得越有意思,它具备的实用性,它具备的科学性,让我有理由相信这是我们远古祖先,在为我们作出现代化立架桥的原始示范;这是我们远古祖先,为我们在打开现代化立架桥的原始思路。就凭这,“桥下桥”绝对称得上是湖州“三绝”中的一绝。

                                    塔里塔,庙中庙,桥下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