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古楼

(2025-06-27 11:56:56)
标签:

杂谈

                               阅古楼
                                                     阅 古 楼

          北京北海漪澜堂长长回廊的尽头,有一座红楼,这就是北海公园里大名鼎鼎的“阅古楼”。
         “阅古楼”是珍藏“三希堂法帖”和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部分墨宝的地方,正面开有三个圆拱门,左右两侧漆黑的门稍小,紧闭着;中间漆黑的门稍大,敞开着,我们可以自由进出。
        在没有进“阅古楼”前,我感觉它和平时普通的楼房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幢普通的两层楼房;但是进门后,我才发现它的别开生面。这是一幢建筑形状很有点特别的楼房,它四面墙连成一体,但又不像四合院那么方方正正,也不像圆土楼那样团团圆圆;楼房的正面墙是平直的,而内里三面墙则围成一个半月形,所以整栋楼以及天井都有点像椭圆形,也有点像半月形;就连天井的上空,我抬眼望去,看到的也只是半边月的蓝天。半月形建筑让阅古楼有了不同的特色,它让我感觉:假如头顶上的天空换成半弯明月的话,阅古楼就像是一个神话中的月光宝盒,但这不是普普通通的月光宝盒,这是乾隆皇帝留下的月光宝盒,我们子孙万代可在这宝盒里无穷无尽的撷取、实实在在的书法艺术宝藏。
        楼房有两层,上下各有延楼25楹(间),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5 . 33平方米, 作为古代的刻石书法陈列馆,规模是很可观的了。
        
                             阅古楼

            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的阅古楼,红墙、红瓦、红柱、红栏杆是它
建筑的另一特色,红墙配黑门,红栏配灰色廊檐,既醒目又庄重。

          清高宗弘历(乾隆)非常喜爱文学和书法,也喜欢题诗书法,他一生留下的题诗墨宝,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是他足迹所到之处,几乎无处不有。乾隆还特别喜欢收藏名家书法,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他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收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的西室(暖阁)里,他视这三部书法法帖为希世之宝,还特地将珍藏法帖的西室命名为“三希堂”。
           第二年,即乾隆十二年,乾隆爷又令户部尚书梁诗正、军机大臣汪由敦、吏部侍郎蒋溥等人,让他们集思广益,从收录魏晋以来名人书法墨宝的《石渠宝笈》中,“择其优者,编次抚勒”,扩充“三希堂”书法收藏量。
           于是这些大臣们从魏晋至明末的书法中,收集了135位大书法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楷、行、草书作品,总共340件;另外又增添新题跋书法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共计是9万多字,编辑成书法法帖32册。

         这32册书法法帖堪称是魏晋至明朝书法中的最高书法艺术品,乾隆自是爱不释手。为了让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能永久的保存于世、永久的流传于世,乾隆决定将它们临摹刻石成碑。无疑,这是一个极其英明正确的决定;这也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有魄力的君主所作的决定。乾隆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和硕和亲王弘昼、和硕果亲王弘瞻、多罗慎郡王允禧。由皇室两位亲王、一位郡王亲自挂帅坐阵、主持总理这批书法刻石的各项事务,足以显示乾隆对这批书法的珍爱是何等的深厚,将对这批书法的重视摆在了何等的高度。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1),乾隆爷又亲自主持,在北海公园漪澜堂畔建了一座呈半月形的二层楼,专门用来陈列这批刻石书法;并将这座红墙、红瓦、红柱、红栏杆的新建楼房,命名为“阅古楼”。
          
                            阅古楼

         阅古楼里收藏的石刻与其他各种碑林、各种馆藏石刻是很不相同的,这里的刻石都有严格的统一规格、统一的石材,每方刻石的石材均长0 . 95米、宽0 . 30米、厚0 . 10米;共计是495方刻石书法,它们规格整齐划一,排列在这红楼的白色粉墙上,不仅书法悦目,色泽也非常美观。
         当时具体担任这批书法刻石的是宫内四位镌刻高手:宋璋、扣住、二格、焦林;负责对刻石写签校对的是二人:内阁学士董邦达、户部郎中戴临。
          此后,清朝历代皇帝对“阅古楼”都非常重视,每朝都会对楼进行修缮,特别是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道光皇帝令内务府御书处将阅古楼里的《三希堂法帖》石刻,除了三寸、四寸以上字体较大的以外,其余一寸、二寸字体和印章共9万多字,全部重新剔刻了一遍,并在每一方石刻的周边加刻了一道精细的花纹。
          现在阅古楼里我们看到每一方石刻上面都带有细细的花纹,原来这些纹饰并不是乾隆帝留下的,而是道光皇帝为先帝增光添彩而特意追刻的。

         我仔细观赏阅览这一方方珍贵的书法艺术,看着看着,仿佛这些书法已不只是毫无生气的艺术品,而是书法者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他们在娓娓细述:多么荣幸,有这样一位不辞劳苦、不惜余力的皇帝,为子孙万代保存了一批优秀的古代书法艺术,为华夏大地保存了无价之宝、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永远的财富。
          就是因为有无以计数的优秀先贤,他们的灵魂组成了渊源流长、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优秀古典书法之魂,他们的细述激撼了我的心,我与他们有了深深的共鸣:特别感恩这样努力治国的乾隆皇帝,特别感恩他开创了一个锦秀盛世,朝廷才能有这样富庶雄厚的财力、官员才能有这样雷厉风行的魄力,共同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壮举。

                                       阅古楼

            现在,这些白色粉墙上镶嵌了玻璃,每一方石刻书法都在玻璃框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我们的先贤们在当时历史条件那么有限的境况中,都想法设法将这些艺术瑰宝完美的保存下来了,留给我们如此珍贵、如此厚重的财富,我们
更应该好好的珍惜,更应该好好的保护。

          在离开阅古楼时,我发现从楼门洞里看外面的北海,纵然只能看到一个小小的截面,却是如此之美丽;因为是逆光,门洞是黑色的,外面却的天是蓝,水是蓝;云是白的,岸是白的;树是绿的,柳是绿的;它像极一幅画,一幅色彩如此素淡洁雅、形姿如此清新秀丽的水粉画。
          灵光乍现,我仿佛看到了可敬的乾隆爷,就站在我所站的位置上,他笑容满面,正从门洞里欣慰的观赏着北海上这幅美得至极的水粉画面。

                               阅古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