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到宝应

(2025-05-28 15:18:55)
标签:

杂谈

                             寻根到宝应
                              寻根到宝应

        无意中看了一篇有关“刘”姓来历的文章。
        在百家姓中,“刘”是大姓,人数众多,且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说刘姓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北唐县,那是远古洪荒年代,“刘”是一个民族图腾,是一种谋生工具,更是一种卸敌的兵器,它是一把高扬的巨斧。人类原始时期,就是靠“刘”这种石斧的原始工具抵卸猛兽的袭击,也是用石斧这种原始工具捕杀猎物,开创了人类最早的社会文明。所以“刘”不仅象征人类文明的启始,它还具有宏大的王者气象;当年刘邦开创的刘氏汉朝就是代表中华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汉朝始中华民族的主体称为汉人、汉族;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称为汉语、汉字;中华民族的服装、称为汉服;刘氏汉朝,奠定了中华汉民族文明大业的基础。
  
        有史书记载,远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居地于唐,他本姓祁,年轻时因善于制陶,称其为陶唐。尧帝机智能干,智慧超强,十五岁就被族人推选部落大酋长。后来他征服了原始土著刘氏一族,并将自己的后裔子孙任命为刘氏首领,这位本来是姓祁的刘族首领,也就改为刘姓;这位改为刘姓的首领部落与当地土著刘融为一体,自此“刘”姓人就是流着尧帝血脉、祁姓后裔的刘氏家族,这位改祁姓刘的后裔首领叫刘累。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 . 昭公二十九年》中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唐书 . 宰相世系表》中说:“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是说尧帝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其后裔之孙刘累则是刘姓的始祖。
       
      随后刘氏一族分化为无数支,散落于各地,我们是江苏宝应人,究竟属于哪一支?有人说我们是刘备一支的后裔,因为刘备是汉宗室,原籍是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人,后才入四川开国蜀汉。有人说我们应该是属刘禹锡一支的后裔,刘禹锡是洛阳人,他曾任苏州刺史,而宝应就有由苏州迁入的一支刘氏家族。

        有关“刘”氏来历的传说,不禁让我们刘氏家人们浮想翩翩,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却无一结论。
          于是,我们兄妹决定来一次正式的刘氏故居寻根,所以才有了这次江苏宝应之行。

                               寻根到宝应

 
           第一次踏上宝应的土地,“宝应站”这三个大字,让我的双眼顿时湿润,我们终于回到了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只是我对它太陌生了,“宝应”二字一直只是一个抽象的汉字符号、一个抽象的祖籍身份存在于我的血脉里、记忆里、籍贯里。今天,陌生的宝应仿佛与我有了最初的心灵感应。

           站在宝应站,四下没有一个人,这种安静让我们好茫然,不知寻根的脚步应该走向哪里?
           幸亏出现了一位身着制服的铁路人,我赶忙向他求助:我们是宝应人,但这是第一次来宝应,好像找不到出租车,不知我们该怎么走?
           铁路人非常热心,他就是宝应本地人,他不仅告诉我们该如何走,还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公交车站。原来出宝应高铁站是没有出租车的,只有公交车。公交车站宽敞明亮,里面井然有序,非常舒适漂亮,每路公交车前都有一个高科技电子荧光指示屏。
         直到我们坐上了开往安宜镇的102路公交车,铁路人才挥手与我们告别。
         安宜镇正是我们心中寻根的重点所在。102路公交车上的乘客都是宝应本土人,听说我们是来寻根的,大家情绪都很激奋,纷纷介绍宝应的许多往事。我们打听什么地方有刘家祠堂或刘氏家庙之类的地方?那些稍年长的尤其热心,但都说记不清以前城里是否有过刘家祠堂或宗庙之类的,即使有那也应该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在车上,老乡见老乡,没有泪汪汪,只有热心肠。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什么有用的线索,但亲切的乡人、温暖的言语,让我们倍感安心和喜悦,宝应与我有了更多的心灵感应。

          我的爷爷和我的爸爸都去世得早,除了给我们一个宝应人的身份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宝应故乡的信息。我们的记忆中只有妈妈给我们讲过有关爷爷家的片言只语、蛛丝马迹,妈妈没有来过宝应,这样来寻根确实有点像大海捞针。
         
                                寻根到宝应

           为什么寻根要首先直达宝应安宜镇?因为我们查过有关历史记录,宝应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宝应叫东阳县,隋朝开初改名为安宜县,到唐上元三年(公元762)在县域境内获得了“定国之宝”,由此唐肃宗当即颁布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宝应二字就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安宜镇,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安宜县最繁华的主要城区,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因为宝应县内最著名的古迹“纵棹园”“宁国寺”“宝应学宫”都集中在安宜镇。
        我的爷爷一直就职于国民江西省司法厅;我爸爸是家中长男,人称刘家大公子,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祖上故居应该不会选择在穷山僻壤,而应该是在当时县城比较繁华兴盛的市区内,也就是现在的安宜镇区域。
    
        中午时分,我们在安宜镇一家饭店吃饭,上菜的是一位女服务员,我对她说:你是宝应人吗?我们是宝应人,第一次来宝应。
         她告诉我们,她不是宝应人,但饭店老板是宝应人。于是她去把老板找了来。
         老板是个中年男子,他自我介绍说他姓刘,是宝应本地人。
         一听说老板姓刘,这下可乐坏了我们:我们也姓刘,我们是专程来寻根的。我告诉他:我爷爷是什么辈,我爸爸是什么辈,我们又是什么辈。
         老板笑了,说:太可惜了,我们不是同一个刘氏家族,我们的班辈与你们大不相同。他告诉我们刘氏在宝应有四个分支,他们的那个分支当时在一个乡区,离宝应城比较远,所以与我们可能是同姓不同宗的刘氏后人。
         虽然没有准确线索,但还是很感激老板,至少他让我们知道在宝应,刘氏家族是有着四大支派,当然这也增加了我们寻根究源的难度。老板挺客气,要给我们免费。我们婉言谢了他的好意,越是老乡我们就越不能够沾便宜。

                              寻根到宝应

            离开饭店后,我们前往“宝应学宫”,这是宝应著名的文化古迹,只是学宫大门紧锁住了,要到下午两点以后才对外开放,我们只好隔着栏杆向内不断张望。
          这时有一位过路的男子主动和我们搭话,他说现在学宫里其实没有什么实物了,大多都是一些图片。他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就在学宫旁边,他经常在学宫里玩,非常熟悉。
         我们得知他就是地地道道宝应安宜镇人,从小在这里长大,赶忙问他知不知道安宜镇有关刘氏家族的信息?
         他说他不姓刘,所以不是太清楚,只是以前常听人说这里的刘氏后裔都是清朝刘宝楠的支系。他告诉我们,越过泾河,前面就有个“刘宝楠广场”,让我们去那里看看。

          一到泾河,我们就看出我们原来的猜测没错,安宜镇的确就是原来宝应县的老城区。泾河位于泰山路,现在河很小,只有3米多宽,长度也只有5100米,但当初的泾河可是一条大河。唐初安宜县迁到宝应,广陵太守陈登凿了一条“夹耶渠”贯通全城,宋朝时夹耶渠改名叫“泾河”。那时泾河是大运河宝应河段,河面宽阔,水资丰沛,是漕运的重要水道。明初时,大运河改了道,泾河才落沦成了现在的城内小河。
          跨过小小的泾河桥,就见到了“刘宝楠广场",广场上刘宝楠塑像边有一石碑,碑文是著有《宝应史话》、又对刘宝楠一生深有研究的刘金城先生所写:
                                          刘宝楠                            (刘金城文)
          刘宝楠(公元1791 - 1855),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人。清朝著名的经学大师,清道光二十年进士,历任文安元氏三河等地知县,他为官清政利民,是儒学世家西汉大儒刘向之后裔。刘宝楠与他叔叔刘台拱、还有他儿子刘忝冕被荣称为“刘氏三世”,并以家族形成端临学派。有宝应刘氏论语、宝应刘氏儒学享誉学林,为扬州学派杰出的代表;入《清史儒林传》、《清史列传》。清史传代表著作有《论语正义》《宝应图经》《念楼全集》《毛诗注疏长篇》等等。《论语正义》为集大成名著,传世不朽。《宝应图经》为中国大运河研究发軔之作,对运河学的形成有开拓性意义。
                                                                   丙申清明安宜张泽民书

        广场不大,但氛围极好,泾河畔是一长排汉白玉石的栏杆,还有一堵长长的文化墙,墙上刻的是礼义廉耻、仁爱孝悌和许多唐代古诗。刘宝楠的塑像对面有一座墨色古亭,亭额上是用刘宝楠的号命名“念楼亭”,亭的左右两侧是长长的墨色回廊,亭柱上有楹联:
                                             精博为文弘正义,勤廉理政播仁风
     细细的泾河水绕亭流过,徐徐的微风拂动着亭后那一帘帘翠屏似的青竹;墨色的亭和廊,碧色的水和竹,静谧之极,清雅之极。
          
         有趣的是泾河上还有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板桥,桥头刻着“送子桥”的字隐约可认。石桥非常简陋,没有任何雕饰;桥不出奇,奇的是桥上的石板是一条条整块的长石板,两边的护栏也是两条整石板。用这样长幅的整石板,现在是很少再有了,就凭这些整幅的长石板,就足以证明泾河、安宜镇的岁月有多么的古老。

                            寻根到宝应

          
        站在“念楼亭”前,面对刘宝楠那沉思的塑像,想着假若塑像能说话,我很想听听他会对我说什么?或者说:不肖子孙,这么晚才来寻根;或者说:故乡热土,不分早晚,来了就好。

        刘宝楠到底是不是我们这支刘氏之宗,无人告知,我们心中没底。所以宝应之行,一路寻根,似乎并没有得到明确结论。离开宝应时,我们又议论开了,寻根是不是还得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