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澄鉴堂石刻:文同与苏轼(上)

(2025-09-12 09:50:04)
标签:

杂谈

                                   澄鉴堂石刻:文同与苏轼(上)
                 澄鉴堂石刻:文同与苏轼
                                                                     (上)
       喧嚣的红尘中,不妨偶尔将自己抽身出来,从喧嚣中静下心来,四下看看,也可以走进庭院、走向碑林,虽然它们是冷清、寂静的,但你会发现这里是离远古最近的地方,这里你可能会遇到许多有趣的灵魂;这不,我就在碑林里邂逅到大名鼎鼎的文同、苏轼以及其他人。
      在镇江焦山碑林里,有一间专门的陈列室,叫“澄鉴堂石刻”。 要说《澄鉴堂石刻》的来历,就得从宋朝的文同和苏轼说起,因为《澄鉴堂石刻》就是专门为他们两人存在的;因有文同和苏轼,才有澄鉴堂石刻。

       文同是北宋梓州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绵阳盐亭县)人、生于公元1018年,殁于公元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而人们则敬称他为石室先生。是北宋最著名的画家、诗人。

      他与苏轼是儿女亲家,苏轼的女儿嫁给文同的儿子。文同比公元1037年出生的苏轼年长了近20岁,但却丝毫不影响二人的忘年之交,他们不仅是相亲相爱的亲家,还是志同道合的知音,两人亲如兄弟,相互不以亲家相称,而是以表兄弟相称;所以史上人们以为苏轼是文同的表弟。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主张画竹时,先得胸有成竹,后方能动笔;“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源于文同画竹。他画的竹叶将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这种画法是文人作画开始兴起的标志,对后辈文人作画的影响极其深远,墨竹画自文同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题材,故他得名“墨竹大师”。文同是文臣,墨竹的画法比职业画家更多了几分洒脱和新颖,画风脱异而出,于是他又得“文湖州竹派”头衔。当时的《图画见闻志》中说文同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中则说其作品是“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宋、金、元、明、清几朝画家多有受文同画风的深远影响,就连苏轼,画竹也是受到文同的指点和传授。他对苏轼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大意就是说画竹得先在胸中将竹影酝酿成熟,后方要及时捕捉灵感,一气呵成,否则灵感会稍纵则逝。 这段话是文同画竹的至理名言,后来被苏轼收入了《苏东坡集》卷三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自署梅花道人的吴镇,是元代山水画家之冠,其墨竹画便是从师于文同,吴镇著写有《文湖州竹派》一书,中列举出步文同之后的墨竹画派多达25人,其中有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孙、苏轼等,清朝大画家郑板桥的竹,就有明显的文同墨竹之风骨。

                            澄鉴堂石刻:文同与苏轼(上)

         熙宁八年(公元1075),文同出任洋州知州,洋州境内山高林密,有一个叫筼筜谷的地方,山谷里林茂竹青,对深爱竹的文同来说,穷乡僻壤又何妨,有竹就是天赐的好地方。只要一得暇,便携妻儿家人到筼筜谷来游览,观竹、画竹;春、冬两季还时来品赏鲜嫩的竹笋。他风趣的自谓是“偷闲太守”,人们则戏称他为“窃绿先生”。常年热衷于观竹、品竹、画竹,让文同愈发深深领悟了画竹的真谛。
         有一天,文同又携妻儿们来到筼筜谷里赏竹,那正是嫩笋冒尖的春季,一家子在乡舍烧火起炉做笋食。正吃得津津有味时,有衙役送来一封书信,是苏轼写的一首诗:
                汉川修竹贱如莲,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文同一边吃饭,一边读苏轼的诗,读着读着,因诗太形象而忍俊不禁,不由得张嘴大笑,这一笑,将嘴里的饭菜都喷了出来,还喷满了一桌子。
        这段文坛趣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文同一生中又生出了一个新成语:失笑喷饭。

        苏轼也常向人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 由此可见文同与苏轼之间的情义有多深厚,两人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宋神宗元丰年(公元1078),文同61岁生日时,赠送了一帧墨竹画册给苏轼。第二年的正月,文同调往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太守,不幸在赴任的途中陈州(今河南淮阳)染上重病,一病不起而逝世。噩耗传来,苏轼流泪不止,痛惜万分,他将文同赠予的墨竹画册紧紧抱在怀中,始终舍不得放下,以示深切哀悼。

         很可惜,文同那些品质高雅、画风独到、技艺洒逸的墨竹艺术作品,真迹传世极少,唯有一轴垂竹一枝的《墨竹图》真迹,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轴文同《墨竹图》的临摩画,现收藏在广东博物馆。

                               澄鉴堂石刻:文同与苏轼(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轼的名言,看看,竹对苏轼是何等的重要。他也和文同一样,一生都爱竹、种竹、观竹、品竹、写竹、画竹。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公干时,与湖州知府孙觉会晤,孙觉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幅墨竹巨画与苏轼共赏,苏轼一看便知这幅长八丈的巨型墨竹画是出自于文同之手。孙觉请苏轼在文同的这幅巨画上加画一枝竹,一则让苏轼为画“墨妙增色”,二则让苏轼可与“洋州(文同)并驾”。
        苏轼当即应允,他先于胸中酝酿有竹,然后提笔开画,得心应手,一幅长八丈的巨幅墨竹图一挥而就。苏轼墨竹画的篇幅与文同的那幅墨竹图的规格相等。画成后,苏轼心中很是得意,他还在画作上自行题文十三行,又应孙觉之请,在文同的那幅墨竹图上也作了百余字的题跋。孙觉真是喜出望外,一下子拥有了文同和苏轼两大才子的墨竹巨幅画并兼有题跋,他视为珍宝,逢人便炫耀。这两幅巨型墨竹图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了画坛,得到了当朝书画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观赏者趋之若鹜,人人惊叹:其艺术品质之高,其在画坛的地位之高,几乎无人可撼;影响之深、影响之广,足足震撼了后世几个朝代。
        宋代文人韩奇、文彥博、范纯仁、米芾、黄伯思等等,他们也是当朝书画坛的大家名流,纷纷校仿、争相在两幅巨型墨竹图上留下自己的墨迹。从宋开始、历经元、明、清四个朝代,共有七十三位书坛画坛高手在这两幅珍品上赋诗、题跋、赞咏、评论,他们的珍贵字迹为这两幅巨型墨竹画增添了更多的书法艺术,也让两幅巨型墨竹有了更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正因为文同与苏轼这两幅巨型墨竹画具有崇高的艺术成就、具有崇高的书画地位、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它们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绝世精品。
         元朝,文宗皇帝诏命两位书画鉴定大博士柯九思和虞集,对这两幅墨竹画作出慎密的研究考定后,将它们视为国宝收入了秘府;明嘉靖年间,它们又成为了大收藏家项子京的独藏珍品;清朝后经多人辗转收藏,最后它们落入清朝南河总督张井之怀,张井荣幸的将它们珍藏于自己的“澄鉴堂”书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