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字之祖”《瘗鹤铭》

(2025-09-06 07:21:38)
标签:

杂谈

                             “大字之祖”《瘗鹤铭》
              
              “大字之祖”《瘗鹤铭》
         在镇江樵山公园的碑林里,我看到了一个千古无解的碑刻之谜:那就是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美名的《瘗鹤铭》。
         六朝时期,有一文人在为自己心爱的白鹤举行葬礼,写下了这篇葬鹤铭,并石刻于焦山岛西麓的崖壁上,史称此崖石壁刻为《瘗鹤铭》。
        《瘗鹤铭》之所以成为千古无解之谜:一是因为铭文的时间只列有甲子,却没写明年号;二是铭文中只列有名号,却没有署明姓名。所以《瘗鹤铭》究竟出自那位文人之手书?究竟又是何人将之刻于崖壁?又究竟是于何年何月所刻上的?无人知晓。于是,千百年来,学者书家对此之谜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自说其圆;对此之谜的种种稀奇猜测和传说也纷纭不止。又因为有这些争论、有这些传说,更让这千古无解之谜的《瘗鹤铭》多了几分神秘,这种神秘也藏入了我的心里。

       六朝时镇江樵山岛上人烟稀少,我暗自想着:是谁个聪明人这样的异想天开,在峭壁上独刻下这块《瘗鹤铭》?
        这块孤单寂寞的石碑独自迎来多少个日晨、又独自送走了多少个暮昏?这块孤单寂寞的石碑独自听过多久江滔拍岸,又独自看过多久江风飘零?直到唐朝时,一个狂风暴雨中的大雷电,无情击中了这块碑石,石碑崩裂,有部分碑石当即脱落,从崖上坠入了江水中。
        
                                “大字之祖”《瘗鹤铭》

           转眼间到了宋朝,焦山岛崖上的残碑终于被人发现了,还有人将残碑上的字拓了下来,这些书法风格奇特,楷书中夹篆隶,行笔苍古老道,体势开张自如、艺术雄杰飘逸的拓字,一下子就扬名于世了。于是,历代帝皇将相、文贤名流纷纷慕名而来焦山崖前,都想一睹碑刻神采而为快。人人都被这罕见的碑刻所震撼,发出无限感叹;帝王们、诗家们又纷纷在铭碑石刻前赋诗作句,并校仿将诗文锲刻于崖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焦山崖石锲刻群。
 
        对于《瘗鹤铭》的作者是谁的传说很多,有说是东晋王羲之,有说是南朝陶弘景,也有说是唐朝的王瓒、顾况、皮日休等等。关于《瘗鹤铭》作者是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唐朝孙处元编撰、并刊印于唐先天二年(公元713)之前的《润州图经》,该书中说作者是王羲之,只是这本书后来失传了。但在北宋时,此书佚文录入了欧阳修编的《集古录》中,说:“《润州图经》以王羲之书,字亦奇特。”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王羲之的书法深有研究)也是最坚定支持这一说法的,他在《豫章集:书遗教经后》一书中说:“若瘗鹤铭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他还在《题瘗鹤铭后》中说:“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

        流传中,有一段王羲之与《瘗鹤铭》的感人故事:王羲之是镇江(原京口)的乘龙快婿,有一次,王羲之在镇江停留了几日,他来到焦山岛上,看到空中有一对仙鹤在翩翩起舞,其姿态柔美而优雅,让他非常着迷,想着如果自己写字也能这样优美舒张,那么字一定会更好。于是,他向养鹤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与他的仙鹤交换。和尚早就慕名大书法家了,现在忽然间天降这等好事,岂有不肯之理,和尚满口答应。两人相约,等王羲之外出办事回来,再来领走仙鹤。
       岂知天有不测之风云,等王羲之再回到焦山时,才得知在他走后不久,其中一只仙鹤便死了,而另一只形单影只的仙鹤,在孤寂缠绵的思念中,也忧郁的随之而去了。和尚只得用彩帛将它们包裹起来,埋在了焦山上。
      王羲之为逝去的仙鹤万分伤感,他来到焦山仙鹤埋葬的地方,站在这座隆起的小小坟墓前,山下是那滔滔不绝的万里长江水,而江水似乎也与他同悲悯而发出咽鸣,这让王羲之更有说不出的悲凄和惆怅,于是,挥笔洋洋洒洒、写下了《瘗鹤铭》这篇千古传颂、万世留芳的不朽名作。

                             “大字之祖”《瘗鹤铭》

         《瘗鹤铭》初现人世是在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润州(今镇江)太守钱彥远在焦山下发现两块《瘗鹤铭》残石,这是一件罕有的盛事,他喜之而泣,特地建了一座“宝墨亭”将残石保护陈列,并相邀当时的著名诗家苏舜钦、苏颂等等,一起来作诗庆祝以记。
                                                          《墨宝亭》
                                                          宋     苏舜钦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今存瘗鹤铭。潇洒集仙来作记,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藓尚青。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后来,残存在崖上的《瘗鹤铭》碑石,陆陆续续崩塌,全部坠入了万里长江中,逐日受风浪浸刷,逐渐被泥沙淹没。自北宋庆历八年《瘗鹤铭》初现人世后,时历又在悠悠晃晃中、过去了七百多个春夏秋冬。
        直到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那年的初春时节,恰遇雨雪极其稀少,长江水渐枯,江中石逐露。正闲居在镇江的前苏州知府陈鹏年,看到这种情景,突然想到,能不能趁水枯时节,把早年淹埋在泥沙里的《瘗鹤铭》打捞出来?冥冥中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促使他斩钉截铁、立马行动。他自掏腰包请来了淘石工人,沿着焦山崖下的江畔、一寸一寸的细心寻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江中寻捞出5块残碑石(题图照片),石上共锲有93个字,虽然其中有11个字不太齐全了,但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在江水中浸泡、在泥沙中浸蚀了一千七百余年后的《瘗鹤铭》,终于又重见了天日,终于以它的真迹与世人见面了。
             无疑,陈鹏年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无疑,陈鹏年是中华古代文化史、中华书法史上的特大功臣。陈鹏年将这5块珍宝似的残碑拼复,并在焦山定慧寺侧专门建一亭而搁之。他十分慎重的写了《重立瘗鹤铭碑记》一文,并立碑为传,记述了整个打捞的经过:“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年有余,没于江者又七百年。... ...“
          在焦山碑林展厅里, 我拍下了两幅巨画:一幅是王羲之遇仙鹤记;一幅是陈鹏年打捞碑石记。这两幅画对人们更好的了解、研究《瘗鹤铭》的史事,有着启发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现在,国家在焦山崖下打捞《瘗鹤铭》残片的工作仍在继续,先后打捞到有“鹤”有“无”字的残片,也许有一天会将所有的残片全部找到,那肯定是一个艰难而巨大的工程,但也是一个创世纪的伟大奇迹,是值得热列庆祝的喜讯,举国该为之欢欣鼓舞。

                        “大字之祖”《瘗鹤铭》

            《瘗鹤铭》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罕世瑰宝,是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熠熠明珠,它还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千古无解的大谜。而我能亲目瞻仰这“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美誉的《瘗鹤铭》,即使仅是五片残碑,但它绝对是1700多年前的真迹。见字如面,这是自古书信交往礼仪。《瘗鹤铭》就是作者留给后人的一封书信,它代表着“见字如面”的礼仪。虽然只剩下短短几十个真迹字,我仍如同见到了1700多年的书信作者,这是何等的有幸,是何等的满足。
  
        《唐人金山本》是《瘗鹤铭》传世最早、内容最为完整的文本,简称“唐人本”。它是北宋刁约(润州人,北宋数十年间官于皇家秘阁,世称“刁学士”。晚年退居京口(今镇江),筑藏春坞。)在金山经庋得之,被书于唐人经卷之背面。
      “唐人本”《瘗鹤铭》全文: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之兹山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日: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惟仿佛,事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宜直示之,惟将进宁。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