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园里名亭会:兰亭篇
《夜梦兰亭》是我曾发的一篇博文。
当时有朋友写了一篇兰亭游记,让我羡慕不已,兰亭那可是我向往好久了的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看过,是夜,在梦中游了一番,就写了一篇《夜梦兰亭》:
夜梦神飞到兰亭,耳闻先贤研墨声。
细赏碑迹前后序,康熙乾隆伴我行。
太大相差只一点,难逃慈母火金睛。
子愧备水十八缸,挥毫苦练天酬勤。
濯足鹅池呱呷叫,曲颈高唱天已明。
这座让我思念了好久,夜梦都想去的兰亭,还有那梦里我差点要濯足的鹅池,居然在北京的陶然园里,双双耸立在了我的眼前。
《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耕兰于此。此亭就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由此而得名“兰亭”。兰亭也自此成为江南非常著名的园林之一。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初三,著名书法大家王羲之与名流谢安、孙统、孙绰、支遁等等,41人在兰亭过“修稧日”,引曲水以流觞,吟诗赋为抒怀,把酒歌而豪放。宴聚后,史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乘兴写下了扬名中外、也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稧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从此,“兰亭”便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圣地,成为中华历代帝王将相、名流贤士、才子佳人趋之若鹜、敬仰膜拜之圣地。
历代许多书法大家都临摩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连宋仁宗、
清康熙大帝、乾隆大帝都书写过《兰亭序》,亭中石碑“兰亭”二字,就是康熙亲笔所书。石碑在WG运动中曾被愚昧者拦腰砸断,幸好石碑在后来得以原物修复完整,我才有幸能观赏到康熙大帝的墨宝真迹。
“鹅池亭”呈三角形,是“兰亭”中重要一景,因王羲之喜欢养鹅,故在兰亭开凿出一池清水用于养鹅,誉其名为"鹅池"。亭中“鹅池”二字石碑,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联手合书。
相传王献之一直学习父亲的书法,有一次,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王羲之在上加了一点,成了"太"
字。王羲之的夫人、王献之的母亲看到这个”太“字,对王献之说:儿呀,你学父亲的字这么久了,只学会了这一点。
王献之听后无比惭愧,深信天道能酬勤,即刻备水十八缸,勤学苦练,终于练成。史上称王羲之为“书圣”,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所以这“鹅池”二字是“大圣”加“小圣”的共同杰作,“鹅”为大圣书,“池”为小圣添加书,可说这是一块锦上添花的宝中宝、圣上圣碑。
在陶然园里,我不仅观赏到日思夜梦的兰亭,还观赏到了大小二圣的“鹅池”墨宝,这是何等之有幸呀!

“鹅池亭”的一侧有一堵大壁照,雪白的粉壁上有五个大字:天下第二泉,下方有一方池,池中有石雕螭头喷水口。
壁照正对有一亭,名“二泉亭”。有亭柱四支,擎起顶檐上二条戏珠巨龙,腾空飞舞;亭后也有一壁照,雪白的壁墙上有“天下第二泉”,这五字书法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题写。
历史悠久的
“二泉亭”原本座落在江苏无锡的“锡惠公园”。此泉是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时开凿的,泉水清澈照人,水味甘甜芬芳,最宜烹调煮茶之用。相传最早是在唐朝时,陆羽前来此泉品水,见水流源活,认可水的品质可列为天下第二;宋朝时,苏东坡也曾来此泉品水,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宋徽宗时,此泉水已被列为了朝廷贡品,成为皇室专用饮水。宋朝南渡后,宋高宗赵构饮用这泉水后,认为是难得的好水,顿时龙颜大悦,并命在泉上建一小亭,唤名“二泉亭”,亲自为亭额题写了“源头活水”。到清朝时,康熙、乾隆下江南时,他们慕名而来,特到惠山品饮此泉,在泉边亭前设御座、煮龙茶,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对。
宛转悠扬、遐迩闻名的一曲民乐《二泉映月》,就是近代民间盲人音乐家阿炳为“二泉亭”谱写的二胡名曲。
站在陶然园的“二泉亭”,我仿佛听到《二泉映月》优美的二胡声,正随着这一泓清清泉水,从远处汩汩而来。
当走到这个四面四个圆洞门的亭前,我不由得脱口而出:这亭原是我们扬州瘦西湖的啊。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呀杜牧,你可知道,就因为你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让我们瘦西湖上有了这座两重檐、八翘臀角、四个圆洞门的玉人吹箫处啊。
《宋书》上记载,原广陵(今扬州)城后有一高楼,徐湛之欲登高远望金陵钟山,便将高楼修整如新。
徐湛之何许人也?徐湛之,字孝源(公元410 -
453年),东海郡郯县人(今山东郯城)。他是南朝宋时期大臣宋武帝刘裕的外孙,晋将徐逵之的儿子,后任南朝宋大臣。
徐湛之修整高楼后,见广陵水资丰沛、风光旖旎;鱼米富足、民风醇厚,他非常喜爱此地,便在楼后的流水之畔,修建了四座园林亭阁:“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各个园林里树茂竹青、花红草绿、莲熟果香;文贤集聚、高朋满座,戏水赏花,行文吟诗;“风亭”揽风,“月观”掬月,“吹台”听箫,“琴室”传音;诗情画意、风雅娱乐成了当地一大盛事。
“吹台”就建在瘦西湖上。
不远万里,从江南到北方,古扬州逾越千年的“吹台”如今飞来了北京城;自此,瘦西湖上余音袅袅的玉箫声,在北京陶然园里,悠扬绵长,万人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