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2025-05-10 12:10:43)
标签:

杂谈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有一分支流经九江,因古代九江名浔阳,故这条支流就叫浔阳江。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九江郡司马,一晚他送客至浔阳江湓浦渡口,两人举杯话别时,为无歌曲弦乐相伴而愁,忽听得水上传来悠扬的琵琶声,其曲调满满的京城之韵。打听后得知弹琵琶者曾是长安的名歌女倡,她拜了京城琵琶大师穆、曹为师,后因年岁长、姿色减,便嫁与他人为商妇。
         白居易忙邀请女子上船来为客人弹奏,听说她现状沦落于江湖之间,甚是惋惜,便写了长句《琵琶行》,以歌而赠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就因《琵琶行》中这句“别时茫茫江浸月”,让敬仰白居易的江西九江人们牢牢记住了,并将城中甘棠湖中的古亭更命名为“浸月亭”,以此纪念曾任九江司马的白居易。

        在陶然园中,我有幸见到了这座名亭。“浸月亭”八角高翘,婷婷袅袅,立于水畔,亭的造型特别的柔美,没有雕龙画凤,没有朱颜红漆,一袭灰瓦,八枝墨柱,玲珑雅致。我明知是仿造,那又有何妨。这湖水也不是江西九江的甘棠湖,我明知不是,那又有何妨。
       眼中仍是一湖清涟,一座清亭,几株绿柳;只是湖中那几只知暖却不谙事的绿头鸭子,胡乱呱呱呱的、用无忧无虑摇碎了一湖如镜的春水;胡乱呱呱呱的、用没心没肺摇碎了一座婷婷袅袅的“浸月”倩影。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转过一弯,远远又见有一草亭,心暗想着莫非我来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地?待到亭的跟前一看,呵呵,果然不错,我眼前就是“少陵草堂”。
         这座草堂亭原是建在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少陵是杜甫的别号,故又称之为“少陵草堂”,它也是仿建在北京陶然园里的名亭之一。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冬,为避“安史之乱”,他流转回到了成都自家那已陈旧、衰败的茅草故居,有人说杜甫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为这座茅草屋所写。
         清雍正十三年 (公元1734 ) ,在这座茅屋的遗址上建造了一座“少陵草堂碑亭”为纪念。亭中碑刻有“少陵草堂”四个大字,那是清朝果亲王允礼的手书,果亲王允礼是康熙大帝的第十七子,所以这“少陵草堂”也是王子遗笔,足见当时朝廷对“少陵草堂”堂主杜先生的重视。
     “草堂碑亭”应该是所有名亭建筑中最为简陋朴素的,六支单薄的红柱,支撑着一褐黄草顶。零零乱乱的稀薄茅草尤显寒酸,其景如其人,恰恰是杜甫一生穷困囊涩窘况的真实写照,留有王子手书的“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景点中最著名的建筑。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走过少陵草堂,侧边有一峭壁,半壁连翘花盛开,如镶嵌了半壁黄金。这里崖石嶙峋,层层累叠,沿着石阶,我们走向了“谪仙亭”。自古来人们总是把唐朝三大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连在一起,果然三人英灵不离不弃,就连各处一方的纪念亭,也搬来陶然园里连成了一体。

         “谪仙亭”原建于四川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景区,是李白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青莲镇是李白的故里,那里有李白的故居之地。
            “谪仙亭”它的造型与其他亭有相似,飞檐起翘;但它的造型与其他亭又有不相似,是一座半壁亭。大约建亭的设造师认为李谪仙的浪漫非凡人可比,所以纪念亭的造型也要与众亭不同吧。谪仙亭是沿石崖而立,前面看是亭,后壁看是崖,四支红柱巍巍擎起四角翘檐亭盖;亭背是一块大石碑,上面锲刻了明朝丘濬作的《过采石吊李谪仙》,(丘濬(1418 - 1495)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被明孝宗御赐“理学名臣”,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还锲刻了明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并任首辅的杨荣作的《李白赞》二首诗。
          《过采石吊李谪仙》中写有:采石江头,黄土一抔。东有蛾眉亭,西有谪仙楼。谪仙仙去不复返,惟有江水日夜流。人生一世几何久,不如眼前一杯酒。饥来文字不堪餐,死后虚名竟何有。请君看此李谪仙,掀揭宇宙声轰然。长安市上眠不足,长来采石江头眠。... ...
          《李白赞》中写的是:匡庐之山,神秀所钟。瀑布千尺,宛若飞虹。伟载谪仙,银河在目。咳吐天风,灿然珠玉。

           如今在京城的陶然园里,“谪仙亭”四支飞檐挑起半壁连翘半山松,恰似挑起半壁黄金半山碧。哈哈,这不正中李白“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情怀吗,有了这半壁黄金半山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谪仙,大可举杯邀明月了。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四周茫茫一湖水,紧紧环抱一座亭,让我眼前一亮,意识到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湖心亭”。
           叫湖心亭的很多,武汉的东湖上就有一座造型古典漂亮的湖心亭。但眼前陶然园里的这座湖心亭原本是座落在杭州西湖上,是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之一。
          西湖上有“三潭印月”和“阮公墩”,它们与“湖心亭”一起合称为“蓬莱三岛”。蓬莱自古被人们视为仙界、仙境,所以“蓬莱三岛”就好比人间天堂。
   
           虽说景美如天堂,但湖心岛却也历经多次被毁重建。最早在宋、元年间,西湖中部就建起了湖心岛和寺亭,但在明弘治年间,惨遭寺毁亭倒。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知府孙孟寻找遗址,并重新建亭,取名为“振鹭亭”。此亭又历经几度风雨飘摇,几毁几修。直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 - 1620 ),再重整修,也扩大了岛的面积,还种植了许多桃柳,岛被碧水簇拥,亭被桃柳簇拥,一湖碧水,十里杨柳、十里桃花,景美得无与伦比。此时,亭额再次更名,称“清喜阁”,而人们却习惯称之为“湖心亭”,自此,湖心亭之名延用至今。
          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张岱的一篇小品散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只用了159个字,却把夜晚西湖乘舟观雪景之绝妙写得淋漓尽致。文中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想想,文中描绘出的是一幅怎样美的画面;自此“湖心亭看雪”便名扬天下,远播重洋,涌涌而观赏的游人如过江之鲫。“湖心亭看雪”成为了西湖美景中最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张岱,功不可没也;“湖心亭”能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之一,其中部分会不会也是得益于张岱这篇《湖心亭看雪》?

         北方比南方多雪,我相信地处北京陶然园的仿造湖心亭,比地处杭州西湖的原装湖心亭,能看到绝妙雪景的机会要多很多吧。

                               陶然园里名亭会:谪仙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