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中篇)

(2024-12-06 12:21:50)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中篇)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
                                         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
                                                      (中篇)
 
       月转星移,光阴悠悠,滚滚的历史车轮驶进了大清朝。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 ),朝廷颁布御旨,令全国各省兴建省会书院,各省积极响应。当时全国共建有书院23所,湖南、江苏、广东、广西各建2所,其他省各建一所。尽管城南书院元朝被焚、明朝被毁,但它仍与岳麓书院同为皇上钦点的省会书院,并享有朝廷拨发的一千两帑金作经费。说明康熙年间,城南书院的生员们自发集资修复学院,规模虽有缩小,但讲学活动在康熙、雍正年间仍有着极高的声誉。只是城南书院真正能成为诸子学识肄业之胜地,并纳入官化管理却是在清乾隆年间。
      乾隆十年(公元1745)湖南巡抚杨锡绂在岳麓书院课试童生,但应试者寥寥无几。他心感奇怪,自己古长沙文风向尚,为何来岳麓书院应试的童生这么少,问原因:原来是长沙城与岳麓书院隔着浩浩湘江,那时江上无桥,过江只能渡船,风高浪大,童生们不愿前往。于是,杨锡绂巡抚决定顺应民意,在长沙城内天心阁下的都正街寻得一处闲院,用于改建书院,免除童生们乘舟过江之苦;而天心阁位于长沙城南,该院便称为“城南书院”。杨巡抚此举大得人心,司、道、守、牧各级官员纷纷解囊,积极捐出俸薪银两,仅一个月内就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并在讲堂上悬挂了“城南书院”四字匾额。更有岳州(现岳阳)知府黄凝道为书院独捐建一栋“御书楼”,楼上拜祀张栻、朱熹等等城南书院群体有功先贤。于是,天心阁下又如当年的妙高峰下一样,读声朗朗,书香蒸蒸。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中篇)

          转眼间到了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新任的湖南巡抚叫左杏庄,他认为天心阁是商贾繁华之地,车水马龙,嘈杂喧嚣,不宜学子们静心修业。于是,左巡抚将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复迁回600年前它的创始之地 一 妙高峰下,左巡抚本着“复前贤之盛绩,培昭代之人文”的意愿修复城南书院,即有书斋120间,藏书超万卷,并要求该书院面向全省择优招纳生源。当时向全省招收了学正、附课生共138名,与大名鼎鼎的岳麓书院数量相等。除了重建院内的城南十大景观外,为纪念书院创始人兼第一任山长张栻及朱熹等先辈,还增添了“南轩夫子祠”和“文星阁”。妙高峰下新建的城南书院,课程仍是以程朱理学和四书五经为主,但规模大大超越了600年前妙高峰下的旧城南书院,它如一颗璀灿生辉的明珠,光芒四射。
         当时清道光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游览了城南书院及城南十大景观后,感慨万分,倾情作了《城南书院赋》,赋中云:“草对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稿;舟乏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
         
         巡抚左杏庄将城南书院重建新兴之绩上报朝廷,道光皇帝龙颜大悦,挥毫御书一匾“丽泽风长“ 赐之,城南书院自此走向鼎盛。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大儒都在城南书院任山长或任主讲,如:孙鼎臣、余廷灿、龙瑛、贺熙龄、胡达源、陈本钦、黄道让、何绍基,周玉麒、易堂俊、郭嵩焘、王雁峰、王先谦等等;他们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胡林翼、邹汉勋、曾国藩、曾国荃、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罗泽南、瞿鸿机、张百熙、黄兴、陈天华、杨昌济、谭云山、谭延闿、刘人熙等等,都是城南书院修学结业的优秀学子。
          王闿运后来成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他满怀豪迈之情,为岳麓书院的大成殿撰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30年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七月,太平军占据城南书院,在妙高峰上架炮攻城。左宗棠率军勇猛抗击,太平军败退,长沙成为历史太平军唯一没能攻下的省会城。但太平军占领城南书院长达81天,学舍及十大景观惨遭摧毁。后经陈本钦山称竭力修整,城南书院很快得以复原,书香馨深,人文昌盛。

         城南书院虽几经磨难,几经更替,但它始终坚持第一任山长张栻的“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务实求学的校纪校风,它从不固步自封,及时顺应时代风云,追随时代变迁,吐故纳新;为湖南近代史培养了五大人才群: 李星沅、唐鉴、贺熙龄等等,代表经学主变派;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等,代表理学经世派;樊锥、皮锡瑞等等,代表维新变法派;谭延闿、黎尚雯等等,代表君主立宪派;黄兴、陈天华、杨敏麟等等,代表辛亥革命派。这群精英们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不断推进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的发展。曾任湖北布政使的梁鼎芬是黄兴的老师,他曾在武昌撰有一联:
                                 燕柳最相思,身别修门二十载;
                                 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有人感叹说,梁鼎芬的这副撰联虽是为武昌所写,但用于赞扬城南书院是最贴切不过了。故,我特地向他借来放在文中。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中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