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峰下,丽泽风长
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
(下
篇)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这首校歌,从千年前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唱起,一直唱到了现在妙高峰下的湖南第一师范。丽泽风长,它唱出了一代代湖南学子的豪迈,也显露了一代代湖南学子贯有的底气。
甲午海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渐渐输进。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湖南巡抚陈宝箴顺时代潮流,欣然接受城南书院学子宋璞颇有见地的建议,批准了宋璞提交的《请酌情改城南书院课程禀》,为书院新开设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致、考工六门课程,后又应时势的需要增开了算术和译文两门课程。自此,城南书院由主要的儒理、书经教育,转化为更加务实的多科综合教育。
《辛丑条约》的签订,大清朝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缓解政局危机,清政府痛定思痛,下决心进行一系列的新政改革,其中就包括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旧教育体系既面临着时代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新大好机遇。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正月,湖南巡抚俞廉三率先倡导创办新学
,他在长沙黄泥塅开办了“湖南师范馆及附属小学堂”。同年十一月,新任的湖南巡抚赵尔巽认为黄泥塅学馆地方过于狭小,限制了生源的扩招,不宜今后的发展,便将湖南师范馆迁入城南书院,两校合并,改名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于是,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文化在妙高峰下大碰撞、大融合。时代的变革新风吹进了千年学府,城南书院宛若凤凰涅槃、破茧变蝶,它以“湖南全省师范学堂”的崭新面貌,毅然走在了新学教育的最前列。
清光绪三十年,朝廷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自此有了单独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一年,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改名为“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巡抚端方任命曾经修业于城南书院的高材生谭延闿
(后任国民政府主席)为学堂监督,谭延闿为学堂修建了一座新式南楼,作为大礼堂,还扩大了校舍的规模,并参照日本学制促使学堂向民主教育转化。后来接任谭延闿任督学的是刘人熙(后任湖南代理督军兼省长),他也曾是城南书院修业的优等生,刘人熙按清廷学部颁发的《师范选科章程》,在文科类增加了历史地理课程,在理科类增加了物理化学课程,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的增加了务实的经济类学科,学校彻底实行了民主教育。
公元1912 -
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方案,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学制中规定学堂改为学校。于是1912年,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又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迎来了一届届民主开放的好校长孔昭绶、易培基等等;他们聘用了一批批爱国进步的教员: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等;教学中开放民主,既保持城南书院、湖湘文化精粹的优良传统,又吸纳西方文化中先进的部分,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有机融会,洋为中用,将学校发展成为民主教育的典范。
妙高峰下,有“千年学府”之称的湖南第一师范是荣幸的,它是一代伟人的母校和工作过多年的地方;它曾拥有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杨昌济、徐特立、孔绍绶、易培基、曾国藩、左宗棠、黄兴、陈天华、谭延闿、刘人熙等等,一大批革命家、教育家和历史风云人物。他们“在筚路蓝缕中求索,在苦难挫折中奋进;敢挽狂澜于既倒,敢扶大厦之将倾”。有关统计表明,湖南第一师范入选最新版《辞海》的师生有57人,入选《辞海》其他版的有2人,这59人中17人是城南书院时期的。42人是师范教育时期的。这正是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在这里,我还得说一件令人心痛的事:
城南书院创办之际,它的创始人张浚书写了"城南书院"的匾额悬挂在妙高峰的“苍然观”上,元军和太平军都没敢毁坏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这块象征文脉历史、象征教育荣耀的匾额还一直安然高耸在妙高峰的“苍然观”上。但,就在这时有一个署名叫“西耕”的人,在《长沙新市政计划中保存之名迹》一文中胡言乱语,说此匾额是“杀岳武穆之嫌疑犯张浚所书”,将匾额列入了“不保存之列”。于是,这块匾额:一件流传了近千年的国家级文物、一件代表近千年湖湘优秀教育文化的纪念实物,就被西耕的胡言乱语毁掉了。呜呼,湘江水为之悲鸣,妙高峰为之垂泪;湖湘人为之愤慨,千古史为之遗恨。
而真正参与陷害岳飞的奸臣叫张俊,而不是南宋名将贤相、城南书院的创办者、“城南书院”匾额的书写人张浚。可恨的西耕,学问不精,张冠李戴,谬误浚、俊,不仅毁掉了国宝,还让自己沦为了毁掉珍贵文物的千古罪人。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走进今天的湖南第一师范,蓝天里红旗猎猎,城南隅校容端庄,它是革命的红色圣地、是旅游者仰慕的胜地。我看到有川流不息赶来瞻仰、参观的人,大家走过校园内一间间展厅、走过南楼大礼堂、走过古井、走过回廊;妙高峰娓娓道说着千百年学府的前生和今世,岁月深处传来千百年的歌声犹响耳畔: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镕,丽泽绍高风。... ...
而今,湖南第一师范的学子们,每早集合在蔚蓝的天空下,注目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庄严、嘹亮的千年校歌响彻妙高峰,激荡湘江浪。
2024年10月18日,我又再次来到妙高峰下湖南第一师范,这天正好是《恰同学少年》电影剧组在学校内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我沿着开辟的“长沙历史步道”,一级级攀上不高的妙高峰顶,峰的旮旯处仍有裸露的一段段断壁、一垛垛残墙,应该是当年南门十大景观的留痕旧迹。
妙高峰,区区不过海拔70米,的确不算魁伟,的确不算壮观。但因为一座千年城南书院、一座名扬世界的第一师范;它幸运的遇上了一位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伟人;它幸运的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展历史风云、舞时代风流的精英;它的千年文脉、渊源流长、英才辈出;它的丽泽风长、文书馨香、誉越楚湘。
山,不在其高;海拔仅70米的妙高峰,它携手岳麓,共铸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