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
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
(上篇)
明崇祯时的《长沙府志》中有文记载:“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
还有佚名者曾为妙高峰撰有一联: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地;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
故,海拔仅70米的妙高峰成了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亦是最能代表城南诸景的一张名片。在它的山脚下,有一座历史悠久、书香流长、美名远播的“城南书院”,书院的创办者是南宋大儒张栻和他的父亲张浚。公元1161年,张浚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职位出使潭州(长沙),张栻随父而行,张浚亲手书写了“城南书院”的匾额,悬挂在书院最高处的“苍然观”上。
张浚(公元1097
-
1164)字德远,称紫岩先生。是北宋至南宋时期的抗金良将和辅宋名相。他进士出身,是既善文又善武的双全高智商人才,人们常将他与当年诸葛亮相提并论。宋朝南渡后,他督师北伐,深得宋高宗、宋孝宗信任,被誉为南宋“中兴之佐”。去世后朝廷累赠太师、谥号“忠献”。
张栻(公元1133 - 1180)
字敬夫,号南轩。自小师从张浚、王大宝、胡宏等著名儒家理学大师,以门荫入仕;后来成为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他培养了学生数千,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是一代儒理宗师,称誉“南宋大儒”;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在淳佑初年,从祀孔庙,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千合称“石鼓七贤”;著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太极解义》等等名篇。
张氏父子在潭州(长沙)妙高峰下,自己的寓所里办起了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则是一个规模颇大的私家园林,内有31所楼宇、26处园土,还有监院、讲堂、书斋6间。书院里楼台书榭、云亭月轩;绿竹成荫、高丘叠翠;一池碧湖,雨舫采莲,成就了城南妙高峰下十大景观。又兼书香盈盈,文气蒸蒸;儒理并蓄、学业精慎。因此与岳麓书院并肩,得“双子”美名。
公元1167年(乾道三年)任城南书院山长兼岳麓书院主讲的张栻,遇到了慕名从福建崇安专程来城南书院拜访张栻的朱熹。
朱熹(公元1130 -
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朱子。他们一见如故、志同道合,朱子在长沙住了两个多月,两人在城南、岳麓两院轮流讲学论道,还在岳麓书院开设坛论辩,首开了天下会讲之风,这就是历史上一段“朱张会讲”的千古佳话。据说坛论辩引来远近数千学子,他们三天三夜云集于书院。张、朱两人以联句的形式作诗,记述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联诗云:
偶泛长沙渚,振衣湘水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其时城南书院里文风习习,书香缭缭;读声朗朗,门生殷殷。张栻和朱子还常在城南书院里一起把酒言欢、吟诗游园;登上妙高峰,居高望远;横临湘江、竖眺岳麓;两人多次为城南书院十景作诗和唱,张栻曾作诗《月榭》:
危阑明倒影,面面涌金波。何处无佳月,惟应此处多。
朱子则和诗云: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影,上下极空明。
张栻是理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他的办学方针是:“成就人才,传道济民”,所以他特别注重为国选士的精英教育;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采用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学思并用、层层递进;为学生造就以讲堂授课为辅,以师生相从共游实地讲学为主的优良学习环境,这种学为实用的教育方式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自觉的成为了“知行并发”的有为人士。
作为城南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张栻是务实的,他不断鼓励学子多争取功名,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唯有官职,才能更有利于“传道济民”;但他也时时告诫学子万万不可“为举业而来,先怀利心”的唯利是图。据记载:他当时的门生是17人,胡大时、胡大壮、吴猎、赵方、游九言、游九功、陈琦、方耒、潘友端、宇文绍节、范仲黻、范仲芑、钟炤之、张巽、曾撙、吕胜己、周奭。众门生没有辜负张栻的教诲,都成为了优秀的儒理学门派的大学者,其中半数以上还在科举中第为进士,取得了官职与功名,为“传道济民”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因朝廷非常器重张栻的德和才,将他召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这样,张栻离开了潭州,离开了城南书院。后来,48岁的他英年早逝,赐谥号“宣”,史称张宣公。一代大儒仓促殒落,令人叹息。我想,可能是他太优秀、太出众,连老天爷也忍不住妒嫉英才。
城南书院的后继者是张栻的得意门生胡大时和后代门生们,他们禀承着张栻的育人宗旨和传统,书院里仍旧是儒理书香,蒸蒸日上。
直到德佑二年(公元1275),大宋朝廷在风雨中飘摇,局势岌岌可危。忽必烈率领的强兵悍将攻破京城,元军一路席卷,过潭州时贱踏、焚毁了城南书院,原来的十景奇观除了最高峰上的“苍然观”独存外,其它的都破损不堪了。
元朝时,城南书院竟然成为了一座寺庙,木鱼笃笃替代了读书声声,青烟袅袅替代了书香缭缭。只有张浚亲手书写在匾额上的“城南书院”四个大字,在妙高峰上傲视着眼前被忽必烈铁骑统治下的湖湘大地;它那高昂的头,我认为,是在向世人不屈的昭示城南书院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