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上,听你吹到月三更
瘦西湖原本叫保障河。
最早是吴王夫差开邗沟时,就出现了最初的保障河水系;后京杭大运河开通,运河水正式成了保障河的水源。保障河一开始就是邗城的护城河,后与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在扬州兴建的不同城壕连通,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
-
1795),就形成了一条延绵十多里、连贯完整的水系,其中部分流域仍承担着护城河的作用,也仍叫保障河。它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一直以来始终与大运河水源相通相连。保障河的水流细细长长,曲曲弯弯、水道形体多变,呈线形水系,水域面积达700多亩,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两岸水色秀丽,如图如画,一派江南风光。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钱塘(现杭州)有位叫汪沆的诗人,他慕名来到扬州游了一圈,保障河的水、桃、柳、桥之美,让他如在画中游;他认为保障河的美完全可以与自己家乡西湖的美相比,于是写了一首诗:
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就这样,源于京杭大运河的保障河,因钱塘游客汪沆的诗作,得了个“瘦西湖”美名。
虽然在汪沆之前有过记载,那是清初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但我更愿意它是得名于钱塘人汪沆的诗作,这样才更有意思。
那年,我们是桃红绿柳、最美的季节里来到瘦西湖。
走在瘦西湖长长的柳堤上,纤纤绿丝,在春风中飞舞、摇荡,一阵阵,一排排,柳尖不断飘拂、撩拨在我们头上、脸上,看似有序,却又似乱;一路柳堤,仿佛就是一路排山倒海的绿色波浪。虽无泛舟,我们一路走得却有点像是在踏柳波、逐绿浪。
柳堤侧边有一处叫“桃花坞”,里面全是桃树。树上桃花红,地上落英红,红嫣嫣的一片,镶嵌在柳堤万千条绿丝中,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桃林里络绎不绝的窈窕淑女,一个个悠悠然然的我从眼前闪过,面若桃花,腰如摆柳,婀婀娜娜、娉娉袅袅;原来江南不仅多才子,也多佳丽。才子如鲫、美女如云,这才是扬州。
电影《三笑》里说大才子唐伯虎,当年脱下解元服,便装轻履,溜出来闲听江南莺歌、闲看扬州燕舞。斯文又潇洒、风流又倜傥的他,独步桃花坞。巧遇随相国夫人前来拜佛进香的秋香,如花似朵的秋香,让唐伯虎一见钟情,神魂巅倒,苦追到底,最终抱得美人归,留下了一段、一见钟情、天缘巧合的才子佳人传奇。桃花坞也就成了人们追求爱情、美满婚姻的幸运地。
桃花坞里桃香柳馨,我漫步丛中,不由得暇想起来:天下诸君,谁若能自命、自信是个幸运儿的,不妨来独步桃花坞,看看能不能遇上天缘巧合的有情人,看看能不能如唐伯虎点秋香一样,来一段新情缘传奇。
瘦西湖水美、柳美、桃美,但这些还不是最最美的,最最美的是瘦西湖的桥。
湖上最大的桥是五亭桥,又名莲花桥。
五亭桥上有五个亭阁,都是金瓦红柱,翘檐雕梁,造型极秀丽,气势极诙宏。
这座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当时任巡盐御史的高恒,得知乾隆爷即将要下江南巡视,他便立即组织扬州的盐商们集体筹资,在瘦西湖的莲花堤上专门修建了这座五亭桥,用来恭候乾隆皇上驾临扬州。
巡盐御史高恒对五亭桥的设计构思巧妙、别出匠心。首先是桥的造型,秀丽的五个亭子从水面冉冉升起,就像是五支出水金芙蓉;从高处往下看,五个亭子连在一起,又恰似水面上绽放的一朵金莲花,而桥又建在瘦西湖的莲花堤上,故五亭桥又名称莲花桥;再从莲花的寓意来看,莲花是佛教神圣纯洁的象征,设计中将佛教的意象完美的融进了建筑艺术中,让这朵盛开的金莲花与对面巍巍的白佛塔隔水相望、遥相呼应;白塔是典型的佛教宗塔,白塔的白寓意着佛净,金莲花的金寓意着佛光,所以从视觉上桥和塔之间,达到了意象和艺术、布局和色彩的高度统一、高度和谐。
清朝的《平山堂图志》中对五亭桥的描述:“桥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侧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卓然殊观”。这就说明巡盐御史高恒当初将桥体设计的美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桥面设计上,也体现在对桥墩的独到设计上,别致的四翼桥墩,从多角度映出水中月,它带来的是《平山堂图志》中“金色滉漾,卓然殊观”的视觉美感。
我们慢慢的穿过精巧、美观的五亭桥,欣赏着瘦西湖上五支出水芙蓉,欣赏着这朵盛开在瘦西湖上的大莲花。我还发现五个亭的每个翘角上,都悬挂着一只铜制风铃,风在摇,铃在响,响那出种叮铃叮铃的清脆悦耳金属声。这种风摇铃声穿水去,月移塔影过湖来营造出的灵动意境,是我最喜欢的,应该也是大家最喜欢的吧。
五亭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最具审美特征的优秀作品,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它为
“中国最秀美的桥”,它以秀美成为了瘦西湖的标志。

唐时,杜牧写了一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因为杜牧,因为这首诗,瘦西湖上这座本名叫“吴家桥”的二十四桥,自此风情万种,风雅万分,天下人趋之若鹜,想亲眼看看二十四桥在歌舞升平中,明月如何横波,玉人如何吹箫。
多少达官贵人、富豪商贾、文贤墨客,甚至普通平民百姓,无不向往、无不好奇。有人说二十四桥是指瘦西湖上共筑有24座桥;有人说是因吴家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相对应,故称它二十四桥。
众说纷纭中,宋朝诗词家姜夔,以一首【扬州慢 . 淮左名都】证实“...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他不仅来过了扬州,并亲眼看到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仍在,而且桥边长有许多红药。故此,后代人就以这为依据,称吴家桥为“二十四桥”、“红药桥”。
已故的奇才艺术家黄永玉老先生,在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入木 一 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时,他写了一段文字,记述自己早年到过扬州,也曾附庸风雅的去探访二十四桥,却连桥基、桥墩都没见到。
那是因为二十四桥年代悠久而早已毁损坍塌了,难怪黄永玉老先生一行人,沿着瘦西湖狠狠的兜了一圈,却一无所获,慕名而来,失望而归。
而我们比较幸运,在瘦西湖上看到了二十四桥,这是扬州市政府后来重新规划复修的。二十四桥是一座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桥长24米、桥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与当年那座旧二十四桥的尺寸,一模一样。
瘦西湖的熙春台属于二十四桥景区,也是观看二十四桥的最佳处,我就是站在熙春台前,仔仔细细的欣赏着二十四桥。
在我的眼中,
二十四桥像一条半月玉带,飘逸在半空;又像一道霓虹,伏卧水波中;但因为倒影,半月玉带成了满月玉带,一道彩虹成了圆形彩虹。有蓝天甘愿为它作屏,有碧水甘愿为它作映,有两岸万条柳丝竟相以绿颜与它相扶相依。而它,优雅而端庄,秀丽又矜持;就像一位冰清玉洁的江南名闺女子,横水卧波、玉箫声声。我感觉这应是天下独此一景,何处还能有哉?
瘦西湖不亏为江苏省的“最美运河地标”。
书法大家启功先生,1987年元月也到瘦西湖一游,在熙春台前也幸运的观看到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并在熙春台阁的廊柱上撰写了对联,留下了墨宝:
胜地据淮南看云彰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至月三更
若你,将玉箫吹到月三更,我听你吹到月三更,陪你吹到月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