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柳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入朝曲》是南北朝,萧齐山水大诗人谢脁的五言诗,诗中描写了当时金陵的美景、繁华、盛况,还有诗作者本人对金陵的喜爱。因他与大诗人谢灵运同族,为了区别二者,史上称谢脁为小谢。小谢官任太守,后任朝廷尚书吏部郎,只是命运不济,被人谄害而结局悲惨,最后在狱中死去。但小谢在写这首诗时,他正逢官场春风得意,所以赞颂、自豪溢于言表。开篇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更是将金陵写得钟灵毓秀、气势恢宏,这句精华中的精华吊起了多少人对金陵的好奇。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山筑城,取名金陵邑,这是金陵作为地名的最早起始。为何取名金陵?史上有多种说法: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入以镇之,故曰'金陵'”。而《景定建康志》则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有王气,铸金人埋于此”。这两种传说中的“陵”都是坟墓,是埋金子的坟墓故称金陵。还有说古时的钟山叫金陵山,而建城的石头山是金陵山的一支余脉,所以称石头城为金陵,这里的“陵”即是山,一座金色的山,金陵是以山得名;这在唐代《建康实录》中也有明确记载:“因山而号,置金陵邑”。我觉得将这三种传说综合起来看,虽说法各不相同,但都不离其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涵义,即金陵是含有王者龙脉气象的风水宝地。事实上,这里曾建都十朝就是明证。
历史上,金陵多次被易名,从金陵到建康,到江宁、到应天,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大明定都应天府,朱元璋将应天改名为南京,直至今日。
公元前229年,三国东吴孙权在金陵建都,使金陵迅速崛起,并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高速发展,金陵更是长期成为了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吴开启了金陵建都之先河,这是孙权绝没想到,他这一举措竟有着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出了只限于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到六朝时,金陵居户已达28万,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是中华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陵曾有“天下文枢”之美誉,它象征古典中华优良文明,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杰出代表;
曾与西欧的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所以,金陵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文物保护专家朱偰先生曾对金陵、洛阳、长安、燕京四大古都作过比较,对金陵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秀美、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朱偰先生为什么会说金陵“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因为金陵是四大古都中唯一
一个没有做过异族政权帝都的古都。在金陵建都的有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大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整整十朝帝都,都是汉族政权。由于金陵的汉族政权,没有历经与其他民族的大融合,所以金陵的汉文化,也同样没有历经与其他民族的大融合,故2000多年来一直保持汉文化正朔。何为正朔?正朔即是正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金陵曾经多次庇佑、延续华夏文明,多次庇佑、延续汉文化之正朔。所以,金陵对汉民族、汉文化正朔的贡献是巨大的。
汉人与汉文化同源,都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古代最早时汉人的称谓是华夏、华人,后来有了秦朝,改称华人、秦人;建立了汉朝后,又改称汉人。汉朝的封建统治时间最长,有400多年的历史,所以汉人的称谓也没有再改变了。直到近代,有“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人便以汉民族自称,并将汉族定为汉人这一群族的正式称谓。
汉文化通俗的说就是汉族人的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儒家文化。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7 -
前
771年)就形成了完善的礼乐文化体系和完善的教育制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朝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著作《周礼》《尚书》《诗经》《乐经》《春秋》等,都是出自于西周。但真正形成汉文化,则是从公元前770
- 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开始。
春秋战国,诸家百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各表论述。儒家崇尚仁爱、法家崇尚严谨、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无私、佛家崇尚慈善等等;百家诸子论述中都具有自己的优秀文化部分,以及内涵的哲学思想,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多种哲学思想,综合形成了包括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医药学等等,比较完善的汉文化体系。直到汉武帝(公元前141
- 前87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将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奠定为汉族古代思想和文化,这就是以后2000多年来成熟的正统汉文化,概括成八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什么说金陵曾多次庇佑、延续华夏文明?多次庇佑、延续汉文化之正朔?这得从“衣冠南渡”说起。
“衣冠南渡”原本是大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
. 邑里》篇中的一段典故:“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来这个典故演化引伸为中原的缙绅、士大夫、庶民为避战避乱而南迁,并在南方落地生根、安居乐业的经典成语。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这样的为躲避战乱,愿随故主南迁的事件:第一次是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过长江,在建康(金陵)定都,建立东晋。有大批汉人士大夫和庶民随晋元帝一同南迁,他们给江南带来了正统的中原汉文化。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士大夫和庶民随行南迁。开国皇帝李昪建立南唐,定都在江宁(金陵)。第三次是北宋末,宋高宗渡长江建南宋,以临安(杭州)为都,以金陵为行都,也带来了中原大批汉人和汉文化。汉人与汉文化一次次由中原大规模迁往江南,就形成了汉文化由黄河中下游逐渐往长江中下游南移的新格局,使中华汉文化的正朔在以金陵为主的南方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历史上称这种对历史文化有着意义深远和影响巨大的南迁为“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一直被历代传颂,它决定了金陵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价值。
从这一次次的“衣冠南渡”可以看出,汉民族在每次重大战乱中,遭遇政权旁落后,就会选择战略性的暂时退避、南迁金陵。金陵不仅保存了汉文化的正朔,更是汉民族休养生息、重振雄风之地;他们在金陵立国建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当兵强马壮、国强势盛时,再北上奋战,收复华夏。东晋如此、刘宋如此、萧梁亦如此,只是这三次北上战伐均未成功,而后踞金陵的大明和民国,在各自进行的北伐战争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几次的“衣冠南渡”,唯有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其实当时遭到满朝文武的极力反对,百官们一致举荐定都金陵,以图日后框复中原;无奈宋高宗无复国之志、无北伐之愿,但宋高宗又顾忌触犯百官之怒,便将金陵定为行都。
为什么汉人都选择金陵建都?为什么汉人都选择金陵作为休养生息之地?因为金陵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兵家依仗长江天险是最有利的客观因素;我认为除了这个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理因素。因为汉民族一直相信金陵有传统习俗中敬畏的王气,是块风水宝地,它有瑞祥之态、有延续之德、有庇佑之能。
金陵曾经与汉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所以,自古来它就被视为是汉民族的复兴之地,它给予了汉民族致恩的深情厚意。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想,致力于研究汉族文明的史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汉文化正朔的汉学家们,一定比我更心心念念这“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