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辨学》连载

(2010-05-29 01:21: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辨学》连载

第二十六章  人类与生态环境


26.1  宏观生态环境
人类学家们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是从火开始的。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火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火是人类脱离野兽的宣言,火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从我们人类的祖先点燃了那一星火之后,火便从未在地球上熄灭过。岁月中,被人类点燃的那星星之火伴随着人类的足迹已经迅速燃遍了整个大地。从此,整个地球都燃烧了起来。
最初,人类只是用火烧烤食物和抵御寒冷的天气。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燃烧地球的火焰越烧越旺了。
农业时代,人类大面积地放火烧荒,开垦土地。工业时代,人类大量地挖煤、烧煤用于蒸汽机和发电等等。电气化时代,人类拼命地钻探和燃烧石油用于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汽车和飞机等等。
于是,森林、煤矿、石油以及核能等可供燃烧的能源每时每刻都在大量地消耗着。地球就这样被熊熊的火焰燃烧着、吞噬着,越来越像一个火球。
终于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森林正在急剧地减少、煤山正面临着被挖空、油井正面临着枯竭,这才大吃一惊地意识到我们人类已经处在了生、死的边缘。
没有能源人类将如何生存?如果没有能源,人类所有的现代化工具将会成为一堆废铁。如果没有能源,人类将会饥寒交迫。如果没有能源,人类的现代文明将会退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
于是,人们又迅速将目光转向了太空中的月球。希望月球上的氦3能够一解人类能源的燃眉之急。
不得不承认人类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燃烧的本领越来越大。地球被燃烧得还不够,现在又要将燃烧的火焰引向月球。
然而,只会燃烧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为,燃烧毕竟是一种破坏的行径,燃烧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无异于焚烧自己的家园。
现在,燃烧的恶果已经显现了出来。从臭氧层的空洞、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物种大量地灭绝等现象中可以看出生态灾难正接踵而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岌岌可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已有不少人在为此拼命地呐喊。但是这些呐喊声并未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虽然不时地能够听到保护环境的口号,却看不到保护环境的足够措施。
事实证明,绿化赶不上砍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赶不上冰川的溶化。土壤还在一寸、一寸地沙化,海平面还在一寸、一寸地升高,臭氧层还在一天、一天地变薄,地球上的物种还在一个、一个地消失。 
戈尔在他的《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沙堆理论:当沙子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多一粒沙子都有可能会导致‘沙崩’。生态环境也是这样,只是绝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中意识到生态系统即将爆发‘沙崩’的危险。也许绝大多数的人们还不愿意相信,“如果生态‘沙崩’突然来临,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将逃脱不了灭亡的厄运。”
我们虽然并不知道这个‘沙崩’的临界点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生态环境照这样恶化下去‘沙崩’是迟早都要来临的。除非我们人类从现在开始能够将生态的创伤一一地弥补起来。

然而,恢复生态远比破坏生态难得多。往往人类在一夜之间所造成的破坏,大自然需要经过上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恢复。况且,从“生态圈二号”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我们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人类在生态环境上所作出的一些努力其实是相当盲目的。

据资料显示, 前苏联欧洲部分的草原地带由于过度开垦和乱砍滥伐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当年斯大林提出了规模超过美国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倡导在草原区植树,同时继续发展灌溉农业。1949—1953年,该工程营建防护林近3万平方公里,但到60年代末,保存下来的防护林面积只有2%
     
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项目”也是世界级造林工程。为防止撒哈拉沙漠的不断北侵,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从1975年起沿撒哈拉沙漠北缘大规模种植松树。该工程延伸到邻国摩洛哥和突尼斯,绵延 1500公里。从理论上讲,该工程能使阿尔及利亚林地面积每年扩展10%。但由于没有弄清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盲目用集约化的方式和外来物种搞高强度的生态建设,结果使生态建设变成生态灾难,沙漠依然在向北扩展,现在该国每年损失的林地超过造林面积。
   
虽然,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得成就,但是,有些成就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戈尔在他的《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提到,森林的统计数字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虽然像若干其它发达国家一样,美国目前拥有的森林面积要比100年前大,但许多森林是‘收获’过后再植的,从原有的多样硬木林转变为单一的软木针叶树林,再也不能支持一度在这些林区繁茂的物种。

可以说,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而是世界各地的通病。我们不应该忘记生态环境是一个严密的生命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结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决不是偶然的,每个生命体均与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相符相承、相互依存。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却很有可能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决不可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就像一只动物死亡了以后决不会再死而复生一样。
由于我们人类现在对宏观的生态结构还太缺乏了解。所以有人以为毁坏了一片绿地之后,只要随便种上一些绿色的植物就叫恢复生态了。其实,这种做法就相当于切掉了动物身上的一块‘肝脏’之后再还它一些‘毛发’。
因此,保护生态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去破坏它。千万不要以为被破坏的生态人类还有本事重建,单纯的绿化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能否维持原有物种的存在,才是衡量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我们知道,生命是一种层次性的组合性结构,生命层与生命层之间环环相扣、息息相关,下一个生命层是构成上一个生命层的因素,而上一个生命层又是下一个生命层赖已生存的环境。
如果将上、下生命层看成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那么,宏观的生态环境便是由微观的生物世界构成的。当微观的生物世界发生变化时,宏观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近百年的气象记录中可以看出,宏观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不过是我们总是躲在现代化的设施里感觉不太明显而已。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躲在现代化的设施里就可以对自然界中物种灭绝的现象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物种是生态情况的晴雨表,每年大批的物种灭绝现象预示着全球生态正在不断地恶化。
如果我们人类阻止不了大批陆地的和海洋的生物灭绝的现象,那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愈演愈烈。介时,即便是现代化的设施也无法承受未来的环境剧变。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类在宏观生态结构上的无知,使得我们面对生物的灭绝现象时束手无策,所能够做出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从而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如果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就不可能有千秋万代的子孙。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