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子兵法积极计划第95卷-行军-合之以文.23.0723.南.李祯海

(2023-07-23 22:36:43)
分类: 136孙子兵法积极计划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用理念文化来统一军队思想,用军纪来使军队行动整齐一致,可以成功取得战事的胜利。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2-全局-道天地将法,把道放在第一位,其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危矣,讲的就是文化理念,如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如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法,法则,曲制,管道,主用也,讲的是各种规章制度,赏罚的法规,与齐之以武相对应。军队人员管理,讲文管和武管,对将领有要求,智信仁勇严,其中仁爱是文化,严格治军才能军令畅行,两者都要在将领身上体现。孙子兵法十三篇,主体思想在第一篇中已经多有阐述,其它篇幅有从多角度佐证或是强调,因此,我们只要掌握其精华中的几个思想,对于初读孙子兵法的人可以如此,主学其几个思想,然后再深入,在纲带点。在136卷中,136个策略是细分到每一个细节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深入了解孙子兵法的策略思想,已经记诵多年,一直也浮于表面,因此,依新的思维结构去分解每一个思想,配上案例,理解会更透彻一些。
       这一段中的前半句,”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这里讲的是将领与士兵的关系的问题。将领的智,信,仁,勇,包括功绩,已经让底下的人服了,军纪严明,赏罚有据,这样士兵就可以为我所用。如诸葛亮刚出山时,关羽和张飞就一百个不服,诸葛亮一无寸功,二无战绩,天天只会在隆中饮酒作诗,与闲散人等夸夸其谈,要用此二人之勇猛,还得把刘备的印信取出来,包括刘备本人的支持,才调得动他们。所谓合之以文,齐之以武,三国时期,刘备用“宿部星关”局,给自己找了一个起事的理由,以皇叔的身份恢复汉室江山,用自己的仁德爱民的名声来聚揽人才,民心所向,也是一种合之以齐的管理方式,曹操更多是齐之以武,以军纪来治理军队,他没有刘备那种使命感,只能在个人情商方面下功夫,两者皆有通过眼泪收买人心的能力,刘备摔阿斗,曹操赤壁之战后酒桌的掩面大哭,若奉孝活着,我怎会有如此大败,一笑一哭,人心皆有所向。 
      关于“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其它人有什么经验呢?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在献十三篇时,吴王不信,让其操练后宫佳人,孙武为展示其军纪严明,斩吴王两名爱妃,使之军令得以执行,这是齐之以武的治军方法。汉文帝时,周亚夫领军驻营,汉文帝深夜想入,周亚夫以营寨夜不开门为由,拒绝其进入,后得汉文帝赞赏,“此真将军也”,提升其职务,从这件军纪严明的小事中,他看出来了这位将军的厉害之处。后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升为宰相,成为著名的军事家。三国时期,曹操军马踩麦田,割须发代首,以示军纪严明,也为将士所称道。 古之大将,成功出于众者,比军纪严明,自己的理念深入其层在的部队,冲锋陷阵时,往往能同前同退,强者不抢风头,弱者不怯生死,整个军队实力得以体现,往往能打大胜仗。
      在上卷中,说到了行军篇的六种地形,为什么要在行军篇的结尾处讲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呢?所谓用兵刚柔皆得,合之以文,以柔治军,齐之以武,以激其勇猛,二者如阴阳互生,互补短缺。兵势第五篇中,讲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是不一样的,说到这种现象,如动物界的护子现象,平时再弱的食草动物,到了保护孩子的时候,都会和食肉动物干一架,即使明明知道打不过,还是会很勇敢地上前与之博斗。用兵之法也是如此,并不是士兵不喜欢自己的财物和生命,到了作战的死地,围地,不得已,总要拼死一战,才有生机。
       这里说个题外话,知识并不是学习了就是你的,我背诵孙子兵法十多年,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也是最近才有一个初步思绪,并不是背下来,每天重复就是你的,而要学习感悟,能有觉悟之后用到相关思想知识,这才是你的 ,如同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几百首唐诗宋诗,很少用到,可能在潜意识中会有影响,这远远不够,需要的是能在合适的眼前的环境中,调用想关的思想知识,这才是变得你的,喜欢最近听到的一个句,一辈子知道的知识和道理很多,那都是别人的,我们看一遍就忘了,再看一遍,又忘了,别人不提醒,我们一直会忘,更别说根据这个知识去行动了,所以,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卷,强调书写的知识都是脑子里有的,而不是摘抄的,学到了,能写下来,也不一定是自己的,要在纸上关于相关策略经常演练,才会成为思维的一部分,期待熟练这些策略思维的工具及方法,未来能有所突破。
       成功思考切入点,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6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