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部大书,人人都会在历史上写下一笔。有的人蜻蜓点水,有的人粗笔勾勒,只是无论深的还是浅的,只要自己用心经营,总能收获一笔无形的财富。三国时期,有个叫王修的,就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尽管他遵守大义,可总能安贫乐道,放弃了许多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王修命很苦,表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也在春节前后病死了。七八岁的王修孤苦伶仃,靠着相亲帮衬生活。第二年春节,同村之间要在节日里举行社日活动,可看到王修非常伤心,就为此不再庆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二十岁的时候,靠着邻居的资助,王修游学南阳,到张奉那里暂住。受人玫瑰,手有余香,因为王修从小就受到别人的帮助,以致对别人有感恩意识。后来,张奉全家得疾病,无人照料,王修亲自照顾至病愈才离开。
王修的命是大家捡的,因此骨子里对乡亲有浓厚的报恩意识。初平年间,大才子孔融做北海太守,王修被任命为高密县令。高密有一家姓孙的人,是个行动不法、欺压良善的主,而且上面有人,有一次一个劫道的贼杀了人逃进孙家,因为孙家送来钱财,官府多次为他开脱。王修就任高密县令,孙家也曾派人送来银子和首饰,都被王修拒之门外。当天王修亲自派人包围孙家,孙家人加强防守,官吏不敢上前。王修大怒:若是退后,就和孙家人一样都是死罪。孙家害怕,就送出来贼人,自此再也不敢趾高气扬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了。
不过当时天下大乱,整个社会都乱套了,不久王修就辞官,隐居起来。可是北海郡也陷入敌人包围之中,王修听说孔融有难,前来相救。当初敌人刚包围的时候,孔融就说:能够解救自己的,只有王修。话语还没说完,王修就来了,敌人一见原来是王修,都四散而逃。孔融感谢王修的救命之恩,任命王修做自己的副职。
后来北海被袁绍攻克,孔融到京城里被曹操升迁。王修受到袁绍父子的重视,王修一直在袁绍父子身边做事,尽管他也知道袁绍父子不是干大事的人。
曹袁官渡之战,王修曾经给袁谭提出好多建议,可是并不被采纳。袁谭战死,首级被悬挂起来。当时曹操痛恨袁谭的反反复复,下令道:胆敢哭泣的,格杀勿论。王修看到袁谭的首级,放声大哭,说没有你,我该怎么办。说着就要自杀。左右把他捉住,来到曹操面前。王修恳请曹操,让自己收袁谭的死尸,埋葬起来。曹操看着王修沉默了一下,并不说话。王修用头碰在墙上,流出鲜血道:我受袁氏大恩,虽肝脑涂地,无以回报,如果将军答应王修的要求,无所不从。曹操看看王修,果然是忠贞之臣,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清查袁绍的臣子财物,发现王修屋子破旧,粮食不满十斛,叹了口气:果然是志向高洁的人。于是任命王修做自己的手下,不久担任大司农郎中令,后来担任魏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