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日记|求职也是一场战斗啊

(2016-10-25 15:58:04)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SLD23EFic8JNfD5J6CtviagJ1X8bcZzTpxJ6c6KicCGtawFqfUN06uztet3Wrs9yzxCIsqMS3Q5iaqd62ibRSkG2icicA/640?wx_fmt=jpeg&wxfrom=5

一上班,我见到了高中同学崔龙书的一封来信,他说他和小丽大学毕业前后,尝试过想考研,尝试过在贵阳找一个工作安定下来。几个月过去了,考研名落孙山,在省城找工作处处碰壁。到那些单位去实习,人家是欢迎的,可一提签约,正式工作,人家像约好了似的,都找一些理由推托。他和小丽不可能长期游荡在贵阳,恰好县里面招考公务员,小丽的家人把消息传到贵阳,并说已给他俩报了名。

于是他们就回到熟悉的县城,参加了县级公务员的角逐。

是真正的角逐啊,没想到过去大学生们都不屑一顾的县城公务员考试,也会来这么多的大学本科生。一共才招收十个人,来报考的竟有一百多,十几个才取一个,有不少还不是本县的,有州里的、地区的、甚至于还有省城下来的。嗨,这情形真比当年报考大学的竞争还要激烈哪。

让人欣慰的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他和小丽都被录取了。当然,除了充分发挥他们自家的所有能量参加了笔试和面试之外,小丽的父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句话,求职也是一场战斗。

刚进单位报到,就说好了,这次招收进县级机关的十名大学生,都要面向基层,到下面去锻炼。小丽昨天已经走了,是到全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里当乡长助理,那地方光是回县城就要坐四个小时的班车。他呢,到哪个乡去向未定,但也肯定是去乡镇当助理。当然,这么做的理由很多,让没有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到基层经受考验,培养年轻有文化、有知识的基层干部,视他们的表现抽调回县城、再尽量安排和他们学到的知识对口的工作。谁都知道,这是后话了,其实最主要的是眼前,这初下基层的几年怎么坚持过去。

可能是和恋人小丽刚分手,可能是对现实失望,崔龙书的来信明显地有着担忧和牢骚。他说每月所有的收入加起来是九百元,以后即使他和小丽双双如愿调回县城,结婚买一小套婚房,县城里的商品房,上个月刚从每平方米六百元,涨到了八百元。就是只买那种面积最小的,都不知还要存多少年的钱。信的最后,崔龙书顺便打听我和孙世杰在上海毕业后打拼的情况。他说,反正一样是拼搏,一样的苦,何必困在大山沟里。如果以后有机会,他和小丽都想来上海碰碰运气呢。

我苦笑着折叠起龙书的来信。至今我仍记得,小丽叫盛小丽,她是县城中层干部的女儿,她母亲是县属机关的一个文员,汉族,父亲是县民委的主任,好像是少数民族。故而小丽的性格带有少数民族的直率爽朗。在县中读书时,小丽就对来自缠溪后山的老大哥龙书有好感,她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经常邀龙书去她家里吃饭。只因为初中时龙书摔断过腿,在医院住了大半年,留过一级,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高三时,宿舍里的男生向他刺探与小丽的关系,他时不时也会漏出一句两句,逗得大伙儿的心子痒痒的。

没想到这一对中学里的恋人,没把学校里的恋爱当作打草稿,没想到他们的初恋维持得这么长久,没想到他们读大学、在省城求职、回县城工作,都还在一起。真还不容易哩!

联想到我和苗杉之间的关系,搞得如此之僵、如此不快,愈发觉得他们的不易。是啊,他一个月的工资,在县城里就能买一平方米房子了。而我呢,一个月二千多块钱,能在上海买到一平方米房子吗?是啊,有时间我还真得好好地给他们写一封回信呢。

这年头,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短讯的飞速发展,传呼机从兴旺到衰落,像我这样仍在节俭地使用拷机的人数已越来越少,上海的拷机台也在纷纷关闭,什么事儿都发短信、打电话,信是越写越少了。已有人在大胆预言,书信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对,对,这不就是一个绝佳的选题嘛。书信、传呼机、手机、短信,就从这几个角度,请社会上的各式人等,来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我急忙打开本子,把这一想法记下来。

电话铃响,我操起话筒,刚“喂”了一声,就听出是久违了的苗杉打来的,她像以往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般说:“哎,小良,你怎么和我的东家小英姐打起官司来了?”

哦,这么说这个总经理还是认出我来了,这么说她在法院不过是不露声色罢了。

我怔了一下,还是问:“你咋个晓得的?”

“她认出你来了呀!你们见过的,你忘了?”

“我没忘。”

“小英姐找我说了。小良,她说,要早知道是你写的文章,看在我的面上,她决不会打这个官司的。”

“可她还是把我告了,要我赔二百万哪。”

“这么多啊,她没给我说起过啊。”

我明白了,这个电话是乔海贝示意苗杉打的。我说:“是她让你给我打这个电话的吗?”

“是啊,不过我本来也要给你打电话。”

“她想说什么?”

“她说想要和你当面谈。”

“有什么可谈的?她不是要我们赔二百万,把我搞得身败名裂,把《上海都市报》也一起搞垮,让报社所有的人都没饭吃嘛。”

“不是的,小良。小英姐说,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你就和她见一面吧。”苗杉几乎是用央求的语气说。“我也觉得,冤家宜解不宜结。小良,见一面,就看在我的面子上,你试试。”

我沉吟着慢吞吞地说:“既然你这么说了,要得嘛,我们在哪里见?”

“那么,她……小英姐就在我身边,我让她和你直接说吧。”

我的估计没错,这电话果然是乔海贝要苗杉打的。我“嗯”了一声?电话里传来了乔海贝的声音,脆脆的,很轻柔,用上海话说有些嗲:“喂,是全小良啊,你好,我是乔海贝。你知道延安东路吗,好,知道就好,后天晚上,9月19日晚上的7点,我们就在延安东路5号,靠近外滩的那幢楼顶上喝一杯咖啡吧。就这么定下了,拜拜。”

这人真是个总经理,虽然说话显得相当客气,可那语气里充满了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口吻。

我有一种预感,我们的谈话不会是轻松的。

本文摘自《上海日记》,叶辛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8月

上海日记

内容简介:

《上海日记》是叶辛近年来继创作《华都》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部创新力作。与其过去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创作重心转移。作者把目光瞄向了改革开放以后,千百万涌入大中城市的外来移民、新都市人,着重描写了一个从贵州偏远山区来上海求学的大学生全小良,怎样由一个农家子弟努力融入上海大都市生活的故事。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讲述了主人公全小良在大学毕业之后酸甜苦辣、跌宕起伏的经历。他努力工作一心想做出成绩却被单位辞退;他青梅竹马的美丽恋人苗杉,终因生存的压力和对爱的失望而嫁给他人;他满以为以自己的年轻帅气、才华横溢和忠心耿耿,博得了富姐的欢喜与爱情,从此可以过上奢华如意的生活,成为一个所谓的“上等人”,结果却遭到富姐无情的报复和抛弃。小说的人物命运一波三折,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当代新上海人丰富多姿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困惑烦恼,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